文言翻译,可以逾越的障碍

作者:崔宏艳  时间:2007/11/24 21:51:0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98
  自从2002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沉寂多年的文言文翻译作为主观性试题重新出现.至今已延续6年。02年分值为5分。05年增至8分,06年更高达10分,超过文言文客观题的总分值。文言文翻译考点为高考能力层级B级,主要考查考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可这一考点在考生眼里并不是容易得分的,它一直是近几年高考文言考查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以致学生流传出一句顺口溜:高三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现代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被列为第一位。文言翻译,象一坐大山拦在了学生面前。
  在教学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比如六字法(留、换、增、删、调、贯),比如字字落实原则,比如译文要做到通读全句,标注要点,关注全文,准确理解,对应翻译,调整全句,符合规范,再比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可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是会经常理解错误,翻译不到关键上,以致在赋分点上一再失分。高三复习时间又紧、内容又多,怎样才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在这一考点上有所突出,取得理想成绩呢?我反复思考,又与学生交流思想,最后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学生虽然从小就学习古代诗文,但接触的篇章有限,而且古人的语言、思想、文化与现代生活有很大距离,学生感到比较陌生,阅读不明白、理解不顺畅也就在意料之中了。为此我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和思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和训练,取得的效果还比较理想。
  一、重视诵读 培养语感
  诵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诵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诵读水平越高证明学生理解得越深刻。重视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语言贵在诵读。诵读文言文可以把书本上“死”的语言悟化为学生心中“活”的情感。学生可以读出文章的气韵,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欣赏优美语句,感受古代语言艺术;体悟丰富情感,增强人文底蕴。这就是语感,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语感是语言文字的灵魂。语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靠诵读来达成的。借助语感,可以让学生的心灵与作者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发生共振。文言文复习中,教会学生读准、读熟、读懂经典文章,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自然增强,再去阅读生疏的文章,也就能做到举一隅而反三隅了。高三复习中任务再重、时间再紧,教师也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来坚持让学生诵读,这不是浪费时间,是在训练学生体验、实践,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磨刀不误砍柴工,反复诵读,含英咀华,是提高文言文水平的不二法门。有一定数量的精典文章打底,读通高考难度的文言篇章当成竹在胸,无形的语感最终会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
  二、抓准教材 总结规律
  高考语文试题给很多师生造成一种错觉,只考课外知识,几乎不涉及教材内容,这种看法大错特错。试题内容选自课外,却是课内知识的有机牵移,其考点就是在检测考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高三复习千万不能抛开教材,教材是根基。复习教材的原则是抓准内容,总结规律。人教版课内文言文共10单元,40篇,在高一、高二精学细练的基础上,按考点梳理教材,每个学生都要建立自己的文言文知识网络:1词汇的积累,分为虚词、实词两大类。虚词总结考纲中规定的18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总结考纲中规定的120个实词及教材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2句式的理解,分为倒装(主谓 、宾语、定语 、状语)、被动、判断、省略和固定句式五大类。3确立百句精典语句:每个学生都要掌握百句文言知识点相对集中的重点句子。这样学生建构起清晰的文言文知识框架,在复习教材时才会理清了头绪。因为学生对教材内容熟悉,教材复习可以只进行引领,由教为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放开手脚由学生梳理归纳、总结规律,自己动手,丰词足汇。这一过程是学生吸纳、消化的过程,是“厚积”的过程,也是提高升华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是学生在试题中迅速找到考点、高质量完成翻译句子的前提。
  三、讲析高考真题 训练做题规范
  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升格训练一定要选用正规试题。高考真题经过多位专家层层把关,设题难易适中,题型规整,指向明确,它的训练价值远非一般水平的练习题可比。教师收集历年试卷的文言文部分,研究考纲的调整情况及试题的变化和走向,对考纲中的热考点、常考点、偶考点要了然于胸,以便讲析训练中对重难点集中击破。教师在此阶段除了必要的引领,更重要的是语言的实战训练。在做文言翻译时,很多教师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心里明白,嘴上不一定说出来,嘴上说出来,笔下不一定能够能写出来。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述成为学生做此题目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呢?知识并不是教师讲了,学生就能知道了,也并不是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就能明白了,语言训练尤其如此,语言实践体验更凸现出它的重要性。教师点拨学生对试题语言分析和理解后,要着重训练他们把茶壶里“饺子”倒出来,形成感性文字,再参照标准答案,寻找差距,最后撤去标准答案,对着文言文原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复译,口述、笔写均可,以巩固学习成果。此时切忌只停留在写出大意,必须强调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译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扎实训练,学生自然会找到感觉,把内心的厚积的抽象的知识薄发为外化的感性语言,学生也不再惧怕文言翻译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了。
  四、掌握常识 避免误解
  古代文化常识明确不作为高考考试内容,许多教师在高三复习文言文时都不予重视,甚至忽略了,认为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其实,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是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教材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梳理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如果对此一无所知,必定会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更谈不上准确的翻译。高中生所要了解的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不是漫无边际的,只要掌握教材中出现的相关内容即可。此点复习教师可采取分类整理好、介绍给学生了解的方法,以避免学生理解出现偏差,甚至闹出笑话,教材中汲及的常识大致分为八类:1姓名和称谓(名、字、号,谦敬称,年龄称谓,作品命名)2官职和科举(升职、降职、兼职、罢免)3宗法和礼俗(宗法、礼俗、尊卑、忌讳、避讳)4地理常识5服饰6历法和刑法7古代音乐8古籍注释体例。重点积累前三类,这些常识缺乏了解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比如曾有学生不理解“郎中”一词为何义,在翻译中就错误地认为是医生,再如“秀才”一词,在古代指优秀人才,只有到了明清时期才指科举中最低一级考试的中举者。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对学生快速阅读文言文,准确理解和解题大有裨益。
  文言翻译并非易事,可在平时训练中,学生经常会粗心大意、疏于动笔。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随时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思想,郑重对待。经过紧张有序的复习和训练,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跃上一个新的高度,有了实质的变化,那么,横在学生眼前的文言翻译这座大山也就能够翻越过去,不会再成为复习道路上的障碍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