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
2006年高考文言翻译、诗歌鉴赏、默写阅卷情况通报
德阳市第五中学 王 星 广汉中学 王道军
一、文言文
1、命题思想:
一是文言实词虚词来自课本,虚词不超过考纲规定的18个词;二是文言材料中的人物形象应丰满,为人处世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今年选取的是《后汉书》中有关樊英经历的语段,主要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学生的翻译能力。要求翻译的两句是:(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2)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考察了4个实词:“厌、富、怒、进退”,2个虚词“虽、其”。这4个实词2个虚词占了6分,翻译每句各占2分。此题赋分10分。
2、阅卷情况:
(1)《评分标准执行细则》中规定:重点词语的解释,若语义与答案相同或相近,可给分。
第(1)小题 虽:即使、假使、假如、即或、即便、就算、纵然、哪怕……也等。 厌:厌弃、嫌弃、厌恶、讨厌等。富:使富贵、使富裕;贫:使贫穷,使贫困等(若将使动用法意译出来,也可给满分)
第(2)小题 怒:使发怒、使生气、使愤怒、使发火等(若将使动用法译出来,也可给满分)其:你、你自己、你本人等。进退:做官与隐退、入世与出世、进入官场与退出官场、为官与辞官、做官与不做官等。
重点词语的解释,只要不与该词语的正确意义想悖,则不扣分;若与该词语的正确意义完全相悖,则不予给分。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重点词语译出一处,给1分。
(2)从考生的答卷来看:第一句中的重点词语“虽”,有些考生译成“虽然”,不予给分;“非礼”有译成“非常的礼节”“不是礼节的”等,“万钟”:有译成“万口钟”“一万个钟”等;“申”有译成“申请”“伸张”等都扣分。 “富”“穷”这两个字的得分率较高,一般都能翻成使动用法。“怒”一般都能译成使动用法,得分率较高,而文言虚词“其”,失分的较多,大多数考生译成三人称代词“他”、“他们”等; “不訾之身”应译为(非常宝贵的生命),考生能够译正确的极少。
(3)这道题的抽样分文科是5.98分,理科是6.43分,总分10分。正确率达到60%左右。
3、教学建议:
首先,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一是对课文涉及的文言实词、词类活用必须十分熟悉,考试时才能形成迁移;如 “万钟”,指俸禄,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鱼我所欲也》中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句子。二是对考纲要求的18个虚词应该逐字落实,并清楚其基本用法;三让学生熟悉古文人的人生追求、生存环境。如对“进退无所据”的翻译,由于学生不熟悉古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学生在翻译时就只有不译或照搬下来,这就损失一分。其实初中语文课文《岳阳楼记》中就有“是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四是对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多的特点应掌握。“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一句中“非”后面省略了“符合”,而很多学生就直接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非礼”。
其次是养成直译的习惯,一定要“字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