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简介

作者:日照市新营中学 杨 波  时间:2007/11/29 11:34: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843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随意识记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的识记。这种识记也是有条件的,凡是对人有重大意义的、与人的需要和兴趣密切相关的、给人以强烈情绪反应的或形象生动鲜明的人或事,就容易随意识记。
  如:日照9月4日举行470级世帆赛。
  使用夸张、动态、奇异的手段进行联想,创造离奇,引人注目,让人过目不忘、过耳不忘。
  如:“飞机——箱子”想象成“飞机穿过箱子”。想象越奇特,加工就越深入细致。
  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除非我们留意,一件事即使我们重复了许多次,可能也是记不住的。因此,要想记住某一信息,就需要有意识地、用心地去记它,尝试着自己复述一遍,看看能否重复出来。
  如:我们平日的背诵古诗等。
  2.排出相互干扰
  有时,我们之所以没有记住某一信息,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一信息受到了干扰——或者被其他信息搞混了,或者被其他信息挤到了一边去了。因此,在进行其他活动前,一定要花时间在头脑中复述刚刚获得的新信息。
  例如:老师上课,在讲授新知识前总要回顾原来所学的内容。
  一般说来,前后所学的信息之间存在相互干扰。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前摄抑制;后面所学的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叫倒摄抑制,因此,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这两种抑制的影响。在早上起床后或学习开始时学习重要内容可以克服前摄抑制的影响;相反,在晚上睡觉前或学习结束前学习重要内容可以克服倒摄抑制的影响。另外, 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如英语和拼音,避免相互干扰。
  心理学家还发现,当人学完一系列词汇后,马上进行测验,那么,开始和结尾的几个词一般要比记中间的词记得牢。人为什么倾向于记住开始的事情呢?可能是因为人对首先呈现的项目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和心理努力,造成首位效应;另一方面,由于在最末了的项目和测验之间几乎不存在其他信息的干扰,造成了近位效应。学习时,要充分考虑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要把最重要的新概念放在开头,在最后再对他们总结。不要把首尾时间花在违反课堂纪律、整理材料、削铅笔之类的琐碎小事上。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即整篇阅读,直到记牢为止。对于篇幅较长、内容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即将整篇材料分成若干段,先一段一段地记牢,然后合成整篇识记。至于段的长短,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熟悉程度而定。
  4.多种感官参与
  在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以及用手写等。研究表明,人的学习83%通过视觉,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而且,人一般可记住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这一结果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
  因此,学习时要多种感官参与,可边看边背边写边听。
  5.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
  研究表明,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原因在于如果只是反复阅读,不容易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得复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采用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的方法,则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在复习时,能够集中注意,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
  6.过度学习
  所谓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学习次数要适当超过刚好能回忆起来的次数。一般来说,过度学习越多,保持效果越好。而且保持的时间越长。但也并非越多越好,有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左右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不仅不递增,反而可能引起疲倦、疲劳等,从而成为无效劳动。
  7.及时复习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等人发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20分钟,就差不多遗忘了40%左右;一天以后,遗忘就达到66%。如果过了很长时间,直等到考试前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了。所以,新学习的材料一定要注意及时复习,至少要在当天加以复习,以减缓遗忘的进程。正如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要及时“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在建筑物崩溃之后才去修补”。其名言是“复习是学习之母。”
  8.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
  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利用反散复习,经常进行复习,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千万不要等到考试前夜,才临时抱佛脚似的进行突击复习。
  9.复习形式多样化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复习,如将所学的只是用实验证明、写成报告、作出总结、与人讨论以及向别人讲街灯,比单调重复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某一领域的专家之所以能记住许多专业知识,不是他们在死记硬背,是因为他们在反复地应用这些知识。因此,要善于在不同的情景下反复应用所学的知识,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保持。
  10.画线
  画线是阅读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画线时,首先要明确一个段落中作重要的,如主旨句等;其次,要谨慎画线,不要什么都画,什么都画等于没画;最后,要注意勤复习和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画线部分,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此外,还可以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与画线一起使用。如:圈出不知道的词;标出定义和例子;列出观点原因或事件序号;在重要段落前加星号;在混乱的章节上画问号;给自己做注释;标出可能测验的项目;画箭头表示关系;注上评论,记下不同点和相似点;标出总结性的陈述。
  11.位置记忆法
  位置记忆就是学习者在头脑中创建一幅熟悉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确定一条明确的路线,在这条路线上确定一些特定的点。然后将所要记的项目全部视觉化,并按顺序和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联系起来。回忆时,按这条路线上的各个点提取所记的项目。位置记忆法对于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
  如:用手指记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
  12.缩简和编歌诀
  缩短就是将识记的材料的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如:《辛丑条约》内容为:①要清政府赔款;②要清政府保证禁止人民反抗;③允许外国在中国驻兵;④划分租界,建领事馆。可用“钱禁兵馆”(谐音“前进宾馆”)来帮助记忆。再如:教师职业道德8条,依爱热严团尊廉为;复句类型:并承递选转因条假解目;八荣八耻:国民劳科(唠嗑),团诚法艰。
  有时,可以将材料缩短成歌诀。歌诀韵律和谐,抑扬顿挫,非常有利于记忆。如《二十四节气歌》,注音调号位置歌,英语上基数变序数歌等。
  在缩简材料编成歌诀时,最好靠自己动脑筋自己概括,自己创造的东西印象深刻。歌诀力求精炼准确,富有韵律。当然,也可以利用现成的歌诀,但也要仔细分析,弄清歌诀的真实含义,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如:字母组合OO的发音。
  13.谐音联想法
  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帮助记忆。如:私塾先生让让学生背圆周率,自己却到山上寺庙里予以和尚饮酒,学生总背不会。于是学生背诵:山颠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而乐……
  这里,学生将无意义的数字系列赋以意义,并且化为视觉表象,将数字依附于有意义的信息或视觉表象。在记忆历史年代和常数时,这种方法行之有效。如:有人记忆马克思出生日期“1818年5月5日”,联想“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
  14.关键词法
  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表象联系起来。如,英文单词“tiger”可以联想为“泰山上一只虎”;“Thank you very much.”“三块肉喂了猫吃”。这种方法在教外语词汇时非常有用。类似的还可以用来记忆省首府明、地理信息等。
  15.语义联想
  通过联想,将新材料与头脑中的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赋予新材料以更多的意义。如:有一次,欧洲一旅游团来到美国纽约,住在某宾馆内,出外旅游之后回寓,大家都忘了门牌号码。正着急时,其中一科学家说出号码是2449,因为他当时看见这个数目时,心中忽然想起了6的平方根,只是少了一个小数点。
  语义联想不仅有助于识记无意义的材料,而且更有助于识记有意义的材料。对于有意义的材料,要设法找出新旧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如:在记一个公式或原理时,要想一想,新公式或原理是如何从以前的公式或原理推导出来的。
  16.做笔记
  做笔记的内容是老师讲得慢的地方,反复重复的地方,黑板上写出的信息等。记笔记时,笔记本上不要写得密密麻麻,最好在笔记本的右侧留出3~6厘米的空白,除了笔记正文外,要随时记下老师讲得关键词、例子、证据以及自己的疑问和感想。还要勤看笔记,积极思考笔记中的观点,并与其他的信息进行联系。
  17. 提问
  无论阅读还是听讲,学生都要经常评估自己的理解状况,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一信息意味着什么?与课文中的其它信息以及过去所学的信息有什么联系?还能用什么样的例子来说明这种新知识?要多问一些“5W1H”的问题,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这样,自己与自己谈话,自己问自己或彼此之间相互问老师要问的问题,结果表明,能在节数学题、拼写、创造和许多其它课题中成功地学会自我谈话。
  18.生成性学习
  就是在阅读时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 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不是丛书中寻章摘句或稍加改动,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要产生课文中没有的句子、与课文中某几句重要信息相关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组成的句子,从而把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个新的理解。
  如:读到“百草园”想到了我们楼前的花园。
  19.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就是强调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如:到过新疆,见过坎儿井,在学习地理,提到“坎儿井”时,马上回忆起自己原先看过的坎儿井。
  20.列提纲
  列提纲时,先对材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结,然后,用简要的语词,按材料中的逻辑关系,写下主要和次要观点。
  所列提纲要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每读完一段文字后用一句话概括;另一种方法是准备一个提要来帮助别人学习这些材料,这样,可以促进我们考虑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21.利用图示
  ①系统结构图
  将复杂的信息整理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层次结构,就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在金字塔结构里,较具体的概念要放在较抽象概念之下。
  ②流程图
  可以用来表现步骤、事件和阶段的顺序。一般从左向右展开或从上到下展开,用箭头连接各步。流程图可以与层次结构图相结合。
  ③模式图或模型图
  模式图就是利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某个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如心脏图。
  模型图就是用简图表示事物的位置(静态关系),如:地理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所画的一些草图,以及各部分的操作过程(动态关系)如血液循环图。
  ④网络关系图
  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然后找出次要观点或支持主要观点的部分,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列出关系图。
  22.利用表格
  ①一览表
  首先对材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然后抽取主要信息,并从某一角度出发,将这些信息全部陈列出来,力求反映材料的整体面貌。如:学习中国历史时,可以时间为轴,将朝代、主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全部展现出来,制成一幅中国历史发展一览表。一览表还可以表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如鲁迅将《红楼梦》中关系复杂的众多人物制成一览表。
  ②双向表
  就是从纵横两个维度罗列材料中的主要信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