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落尽见真淳,心中有生万古新”——听朱家志老师《明天不封阳台》有感

作者:洪泽实验中学 许国华  时间:2007/11/29 16:56: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59
  看惯了公开课的热热闹闹,上课教师巧妙的提问,听课学生精彩的发言,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表面看来轰轰烈烈,但大多都是反复排练过的,是作秀,是表演……热闹的背后是语文教学的迷惘。许多语文教师怕上公开课,怕听公开课,都认为虚假的成分太多,没意思。公开课,欲说还休……
  近日有幸与洪泽县几十位中学教干一起聆听了教研室朱家志老师的一堂语文公开课,受益匪浅,感慨良多!朱老师的课没有烦琐的提问,没有一个接一个的环节,没有造作的“精彩”发言,没有起哄似的掌声,没有动听的音乐,但却使听课者都为之精神一振。朱老师的这堂课对浮躁的洪泽语文界来说,犹如一帖清爽的镇静剂。听课者都沉默了,陷入深深的思索,大家一致的看法是——语文课就该这样上!、
  朱教师的课从直觉上就给我们以许多启迪:
  一、教学目标集中、突出,而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虽然目标只有两条,但这两条中包含了学法指导(诵读、跳读、领悟);语文知识能力目标(抓住特征进行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及表达准确、严密的特点;领悟文章夹叙夹议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三维目标都有,但并没有机械的割裂,而是以语文知识为主线有机融合,浑然一体。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表现和课堂生成情况,朱老师果断地舍弃了“领悟文章夹叙夹议的特点”这一目标,使40分钟有效扎实地解决了应该解决的问题,伤其十指,不若断其一指。
  二、这节课真正地尊重了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教师是否重视学生参与,是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朱老师这节课的教法环节原有六步,但因时间有限,缩为四步,他并没有因为时间仓促,而蜻蜓点水赶时间,完成预定步骤,而是不慌不忙,教一环实一环,大胆舍弃两个环节,这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每一个环节都放手让学生读书、自学,使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完全匹配。不是提出一个问题仅看一两分钟书,就匆匆提问,草草收场。在学生发言之前,都先让学生认真思考,说给同学听听,生生互动,生生交流的合作学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不仅如此,朱老师在学生发言时,不一味追求发言数量,而是更注重发言质量,每一位学生的发言,教师都让其他同学点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自己对学生的发言主动质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这是一节好课的又一重要标志。
  三、学法指导实实在在,学生学有所得,举一反三。
  从第一个环节的解词,三种解法指导,网上资源的介绍,到第二个环节的读句重音不同,意思也不同,再到第三个环节的读段落比较。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现在怎么学,以后怎么学。更让人击掌的是最后一环读出疑难(课外作业),不仅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肯定学生学习方法习惯上的优点,比如“边读边用笔划”的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培养。
  四、这是一堂地地道道的语文课。诵读学习法贯穿始终,学生读词,读句,读段,读出自己,读出疑难。读出语言形式美,读出语言的内涵美。整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不似政治课也不似综合课,语文课的特色非常鲜明!
  五、这是一堂常态下的真实的课。真实的课意味着有缺憾。诚然,朱老师也不例外。例如:第一环节解释“鳞次栉比”后,可以从文中或文外再找一个结构类似的词语练习一下,可以更好地实现举一反三的目的。第三个环节品读语段,在学生相互交流后,可以请一位同学当众读一下,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朱老师的这堂课没有热热闹闹,没有哗众取宠,有的只是平平凡凡,有的只是朴实无华;没有教师的才华展示,有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面面面俱到,但却有效率,有内容,有意义。真可谓“豪华落尽见真淳,心中有生万古新”!
  2007.11.2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