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方能“成竹”——读陶志《玲鸿文集》有感

作者:张小兵  时间:2007/11/29 17:37: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51
  陶志同学自制了《玲鸿文集》,以此来记录他高中阶段的心路历程——写作成长道路。翻开《玲鸿文集》六十三篇文章,一个个鲜活的思想在闪光,一段段真实的文字在跳跃,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了整个的我。
  其一曰:静以修身,心诚则灵。
  说实话,我很敬佩陶志,因为他丝毫没有我们这个时代的浮华之气。想起一句古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忽然觉得这句话应当另有解释: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方能不写半句空。是的,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急功近利之辈层出不穷,竞进奔走之徒数不胜数,能静心修身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读陶志《玲鸿文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个静心修学的才子。《玲鸿文集》中每篇文章行文字数饱满,谋篇布局一丝不苟,惟静心之人方能如此!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陶志同学在录取北大中文系后,还能避开浮躁与自满,沉下心来,用一个多月时间,将六十多篇文章逐字逐句整理并打印出来,这怎能不让我们肃然起敬?
  陶志被录取到北京大学,着实羡煞了许多人。读了《玲鸿文集》,我觉得陶志考取北大是一个必然,而不是偶然,正所谓“心诚则灵”。陶志诚以求学、沉以问道,终能就读于北大高门。我想,陶志是心“诚”则灵,也是心“沉”则灵。
  其二曰:读书万卷,下笔有神。
  如今,学生不读书已成为教育界最大的笑话,理科生不闻陶潜、王维,文科生不知徐志摩、戴望舒也不算什么新闻。阅读《玲鸿文集》,扑面而来的是满卷的书生气:《渊明篱居与从文山水》《人性之光,心灵震撼》(评《窗》的人物形象)《风雪相逼,义走梁山》(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景物描写)等是对文人和文章的深沉悟读;《沙漠的脊梁》《风景》《阳光》《花开不止在春天》《等待一颗树》《永不消逝的绿色》《江南的溪水》等是谛听天籁、对话自然的挚语;《感悟痛苦》《人生只需要一个高峰》《人格,也能厚积薄发》《让我们的生命有情可寄》《给自己一束鲜花》等充满了对人生的思索和解读。
  陶志能写出这么多精妙的篇章,还要归功于他广泛的阅读。文章中庄子、屈原、鲍叔牙、西施、管仲、苏武、韩信、贾谊、司马迁、陶渊明、杨玉环、李白、杜甫、李贺、柳宗元、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张择端、李清照、陆游、徐霞客、朱耷、董小宛、李自成、曹雪芹、房龙、钱钟书、季羡林、余秋雨、三毛、冰心、铁凝、刘墉、徐志摩、沈从文、冼星海、顾城、史铁生、席慕容、易中天、陈景润、爱默生、歌德、柏拉图、梵高、普希金、卢梭、巴尔扎克、泰戈尔、居里夫人、拿破仑、林肯、杨业功、波利亚、李四光、阿伦利乌斯、邓亚萍、王克楠……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皆有涉猎。官渡之战、始皇陵的建造失街亭、卧薪尝胆、胯下之辱、乌台诗案、草船借箭、新文化运动、“神六”飞天等著名历史事件也时常引用。至于诗词、名言更是信手拈来。难得的是陶志还在每一篇文章后面记下老师的评语和写作的感受,从“写在后面”的文字中,我们能看出陶志不但读书,还能迁移,他常常借用优秀篇章的构思,有的出自《散文选刊》,有的出自《杂文选刊》……
  特别让我难忘的是那一篇《嚼不烂的萝卜干》,“望着屋檐下飘曳的一串萝卜干,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过去的人生片段。也许人生就像挂在屋檐下的风干的又老又黄的萝卜干,而母爱则是浸泡萝卜干使它湿润光亮的泉水,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将生命滋润将人生丰满,使干瘪、苦涩、酸麻的人生变得湿润、温暖、精彩”……读着这样真纯而感人的文字,我觉得陶志还是一个懂得反思与感恩的真正读书人!
  其三曰:锲而不舍,高山有路。
  《玲鸿文集》是我见到的第二本学生自制文集,第一位是我七年前的学生,现在已经是复旦大学研究生,第二位就是陶志。陶志的这本集子,让我看到了当代中学生身上已经逐步消逝的优秀品质——持之以恒。且不说这本集子的打印过程是如何的费力,就搜集文章本身而言就需要一定的恒心。
  杜甫誓言“语不惊人死不休”,鲁迅主张“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福楼拜致力寻找“唯一的词语”。古今佳作大多磨砺而终有大成,正所谓“文章不惮改”。陶志同学能行为畅达而富有雅韵,离不开他孜孜以求的“打磨”精神。《锁》改过两遍;《我不愿与你共舞》誊改四遍;《蹊径风景独好》改过十遍,誊抄六遍……看到这样的数据,我想一定会给我们后来的同学以巨大的借鉴意义。陶志同学在应试作文的训练上也是刻苦的,为了训练自己的写作速度,他经常强迫自己在一小时之内完成写作,《玲鸿文集》中就有这样的“急就章”。
  可以这样说,《玲鸿文集》是一本厚重的中学生作文集,它是原生态的,没有刻意的雕琢,也没有特别的粉饰。“腹有诗书气自华,笔藏锋芒意气平”,“胸有”方能“成竹”,陶志的成功离不开他具有的“静”的内在特质,也离不开他拥有的满腹经纶,更离不开他对人文精神的不懈追求。陶志已经跨入了北大的校门,他不但留给陈春玲、刘鸿老师以念想,也留给我们后来的学生,甚至是所有语文老师以念想!
  2007年9月3日凌晨2∶0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