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勘破生死的人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9 7:35: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43
史铁生的作品我读得少,虽然一直知道这位作家,但繁忙的生活让人没有时间阅读,而读《我与地坛》,也不是自发的,而是被迫的,因为教材上选了《我与地坛》的节选,我必须要读完这篇散文的全文。但当读完这篇散文的时候,真正的喜爱上了这篇散文,其中的思想对我的人生观的震撼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我与地坛》是作者在经历苦难之后,对自我超越,对人生的大彻大悟;这里包孕着生命的禅机。他因下乡当知青积劳致残,下肢瘫痪;回城后每天坐着轮椅到地坛去读书思考,最终写下了这篇散文;后来又患了尿毒症,每周透析三次,可是他仍然顽强地活着,笔耕不辍,而获得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颁奖词中说: “《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收获。”“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精神标志。”“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
韩少功说:“《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从自己遭遇苦难和母亲、众生承受苦难的角度,提示了人生的真谛:
命运造就也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随苦难,在苦难中默默承受传动的重压。个人对苦难的承受已不是偏狭的绝望,而呈现对人类整体存在的担当。这个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
承受苦难是人的宿命。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一个命题。史铁生在经历了常人未经历过的苦难之后,终于对此大彻大悟。
史铁生把生活的沉痛比作孩童无意间的一次离家出走,这次嬉戏是那么的悠长,以至于在嬉戏中孩子长大。但不管如何,我们总得回家,人们总有一天会听到加家的召唤而踏上归程,这便是史铁生对生与死的新的看法,人不可能永不回家,因此,死亡是一个无需寻求和等待就会自然来到而且必然来到的结局。
人在现实中总是痛苦的,他必须寻找自己的家园,当人们通过对时间、历史、自然和生命的思索明白了家之所在时,他便获得了自由,超越了自我。
既然死是一种想透后便无须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珍重,人生的关键是如何活下去。
我没有经历过史铁生那样的苦难,说不出他那样深刻的话语。这里的哲理,也许要用你的一生才能真正感悟,但有了史铁生的沉思,让我们怎敢轻易论及生死?也许你领悟不到史铁生的那种境界,但它如果已经引起你领悟的欲望和过程,都是人生中最大的收获。怎样活?这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思索的问题。
我不能深入阐释史铁生的思想,但读过了《我与地坛》,面对生活的曲折和磨难,我至少不再悲观。我们没有经历过史铁生那样的大灾大难,我们所承受的苦难比起史铁生来,已经不算苦难,而是一种幸福。因此,我们更没有理由为生活中遭遇的苦难而感到沮丧,我们应该更多地想想如何活下去,幸福地活下去。当你将人生定位于此的时候,一切的名利均成为过眼烟云,一切的生命过程均构成人生最重要的意义。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