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本:谁动了我的“奶酪”?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11 11:36:36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转载 人气:645
2008年,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施行招投标改革的方案将在全国推行。但试点地区试行4年以来,对该方案的质疑之声不断。12月2日,中国法律咨询中心召开权威专家论证会,会上专家和出版社代表分析了教材出版改革之利弊。
刘如燕总算跟班上同学一起,订购了下学期的教材,这让她松了一口气,不用自己再去买课本。刘如燕是北京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她在9月份开学时转入现在就读的中学,由于两所学校用的不是同一套教材,买新课本成了十万火急的事。她还记得今年9月她和父母排队去买教材的经历。
“刚开学,我就到东单课本书店去买新书。买书的队伍从书店里面一直排到外面100米。第一天我去晚了,没排到,书店就下班了。”刘如燕对《民主与法制时报》记者说。第二天,刘如燕早早去排队,其他课本都买到,但英语和化学课本、教辅书没有货。刘如燕和父母于是分别到东单、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新华书店询问,一直到第四次去,一家人才将课本买全。
刘如燕的遭遇并非个例,自2001年教材改革以来,不仅不同地域的学校会使用不同教材,甚至同一地域的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也会不同。
其实,出现变化的不仅仅是教材,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的改革也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按照计划,明年改革将在全国全面推开。2008年,刘如燕可能用上一套完全不同于现在的课本,她也可能不用再去新华书店买课本,而是等着邮局将课本投递到家。
谁动了课本的“奶酪”?
“有一次我把英语书放在桌上,我妈误以为是杂志,原来是因为英语书的封面设计得像杂志那样,很多颜色,以前课本封面颜色都比较单调。”刘如燕说。其实,课本封面的变化只是“课改”中最显见的细节。从2001年起,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材开始经历脱胎换骨式的改革。
“2001年之前,全国的教材是统一编写,有权编写和出版中小学教材的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一家编写就没有竞争,有思维惯性,所以学生和教师反映很多问题。2001年,教育部遵照国务院的通知,下达了改革令,教材编写不再是一家垄断,出版社之间可以竞争。通过了教育部立项和初审的教材,即使不是人教社版,也能在中小学里作为实验教材使用。”北京某教育研究所赵所长告诉记者。
这张教改令,一方面有助于提高教材出版质量、降低教材价格,让利于学生;另一方面,触动了以往专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奶酪”。据出版界业内人士推算,我国中小学教材出版市场的利润每年至少有300亿元。如今,这块“奶酪”终于被切开,一些出版社开始想在新的分割局面中分得一杯羹。
本报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2008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上,有84家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通过立项和初步审查,进入到学校试用阶段。这些出版社被行业内称为“原创出版社”。其中,有以学术机构为依托的大学出版社,有隶属于省市出版集团的地方出版社,还有一些民间出版社参与其中。按照竞争的规律,在84家出版机构共享的“奶酪”面前,各家出版社的碗里自然也是苦乐不均。
北京某教育研究所赵所长对记者说,人教社因为有深厚的教材编撰底蕴和资源,在市场上占到40%至50%的份额。其他83家出版社中除几家大学出版社有资源优势外,剩下的75家属于创业型的企业,和全国其他非原创出版社共同分配剩下一半的利润。
赵所长表达的是75家出版社在竞争中的处境,虽然没有资源优势,但他们还能在教材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然而,随着2002年国家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发改委联合下发的一份教材出版改革文件,赵所长认为,75家出版社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而这一改革,从明年开始,将由1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到全国。
招投标是最典型的竞争方式
和教材编写改革一样,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发行改革也在2001年后开始酝酿并施行。2002年年初,国家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发改委(原计委)在福建、安徽、重庆三地,试点进行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改革,实施了第一轮出版发行招投标。改革首次将竞争机制引入中小学教材价格制定过程,目的是打破垄断,扩大竞争,最终降低中小学教材的价格。
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在答复记者时说,试点基本上是对“租型”教材出版进行招标,之所以以“租型”教材出版为主,主要因为涉及教材的著作权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