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文坛这些事儿:倒于事件 争论孔子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23 10:27:03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1057
2006年,从新年伊始的韩白之争到拔牙事件,从学术娱乐化到郭敬明的抄袭事件,从梨花体事件到中国文坛的现状问题,直至2006年年末出炉的“作家富豪榜”事件,中国文坛整整一年话题不断。有意思的是,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都是以文字为武器、以网络为阵地、以媒体为催化剂、以言论自由做掩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的力量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着中国传统话语的结构:一直以来掌握着话语权的精英们开始让位于网民。
而到了2007年,除了“‘80后’入作协”和“‘倒于’事件”是新鲜事之外,其他的都是由来已久或者悬而未决的问题了:关于王朔的争论从1990年代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除非他“消停”的时候;关于孔子是圣人还是凡人的问题,早在上个世纪“五四”时代就开始争辩了;教材改革从解放后至今也有八九茬了,每一次都成为全民话题;如果说去年的“中国作家富豪榜”有话题性,那么今年多个文坛榜单就让人觉得有些“无聊”了,何况制榜人自己都承认“与文学无关,与精神价值无关”,那更与文坛无关了;最后是当代文学“死亡论”和“垃圾论”,大半年里就发生过三次大讨论,至于一些小讨论,在媒体就从来没断过。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2007年的文坛,还真不好说,这些事只是文坛的这些事儿,只是文坛在这一年行进当中的少许痕迹。如此而已。
王朔归来
王朔复出
作秀还是直率,痞子行为还是赤子心态
事件描述:2007年,发生在文坛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王朔归来――骂声一如既往地尖刻,作品一反常态地“玄”“晕”。
从2000年出版《看上去很美》以后,王朔除了间或骂过几个人之外,几乎淡出了公众视野蛰隐了6年。直到2006年12月26日,王朔出现在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为19岁的新演员王子文合同纠纷案充当代理人,力挺王子文和中国国际总公司中视影视制作公司解除“不公平合约”。王朔自己解释是为朋友打抱不平,而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他的目的会如此简单。于是,揣测王朔帮人的背后动机成了一个热门事件,那些对文坛运作了解的人猜测“王朔要再度发表作品了”,那些文坛外的人却纷纷揣测王朔此举“到底唱的是哪一出”。不管怎么样,网络上已经制作出“王朔归来”的标题,2007年文坛的第一件“大事”正式拉开序幕。
1月17日,《三联生活周刊》封面以《王朔的思想武器》为题,对王朔进行了长篇专访,1月18日,南方周末发表了《王朔:张艺谋是第一个买我剧本的人》一文,于是全国的媒体先后加入到“解读王朔”的行列中。王朔归来不管有什么目的,但对于媒体而言,就像《三联》说的:“最早利用商业传媒和读者舆论的作家当属王朔,所以这种动机猜测也不算是空穴来风或小人之心,从他的小说和电视剧作为最早的大众文化作品广为传播开始,无论他的写作如何真诚严肃,如何表达他的感受和理念,解读他这个人却永远是一种事件。”
解读王朔之余,王朔自己也在干着两件事,“尽力”地为媒体提供新闻素材:首先,以“无知者无畏”为旗的王朔,依然用他那种具有攻击性的恣意畅言对当下的文化现象及热点人物进行了猛烈批评,涉及的范围涵盖文坛名人(如余秋雨、舒乙、刘心武、北村、邱华栋、张承志等)、电影导演(张艺谋、冯小刚、贾樟柯等)、“80后”(郭敬明等)、相声演员(常宽的父亲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等等。总之,不管是娱乐事件还是社会事件,王朔都充当着文化评论人的角色。
另外,不管王朔高调地帮助朋友与新书出版是否有关联,不出人们所料的是,3月中旬,他的新作《我的千岁寒》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王朔在该书序言中强调“这部作品让汉语有时态”、“这是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并宣扬“世界一切都是物质造成的”高深理念,遗憾的是,读者似乎并不买账,纷纷表示“看不懂”,因此与365万元的高额版税相比,销量要落后很多。与《我的千岁寒》天壤之别的是,10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致女儿书》销量出奇地好,读者在这本书里看不到尖酸刻薄的王朔,而只有一个温情流露、不断忏悔的普通父亲形象,“很多心思对你说才说得清,比自言自语更流畅,几次停下来想把这本书变成给你的长信。坦白也需要一个对象,只有你可以使我掏心掏肝。如果我还希望一个读者读到我的心声,那也只是你”。
王朔
影响指数:
点评:王朔的一切行为,有人认为是作秀、炒作,是自大狷狂,因此总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因此有人骂王朔是“痞子”;当然也有人认为他其实是批评一种大众文化的保守和庸俗的风气,是真性情和直率的体现。但是,要总结王朔的2007年,《新周刊》“出了两本书,说了N吨话”的评价最是恰当不过了。
评价孔子
是圣人还是凡夫俗子
事件描述:近几年,重解经典、重读经典蔚然成风,传统经典成了民间到学界到政府各阶层都很关注的话题,作为一直被奉为“置之四海而皆准,行为万世而不悖”的儒家经典――《论语》及其创造者孔子的地位也到了让人顶礼膜拜的地步,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更是被称为了“圣人”。而在5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一书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作者李零引用《史记》等典藉上评价孔子是“丧家狗”的说法,彻底颠覆了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圣人”形象,他在序言中写道:“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首先有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凄惶,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堂吉诃德……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这种对孔子的评价,使得新儒学一些代表在国内知名的儒家网站儒学联合论坛、木铎论坛等网站上,特别开辟专集,对李零《丧家狗》进行批评,其中《原道》主编陈明的批评极为激烈并具有代表性。陈明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纪录被转载到网络上后,引来儒家阵营的一片叫好声。继之,陈明又发表了题为《学界王小波或者王朔:我读李零“丧家狗”》的长文,对李零新著《丧家狗》用这样一个等式来加以概括描述:“作家的文采加训诂学家的眼界加愤青的心态”。陈明说,李零将孔子描述为丧家狗,则是把自己的心态和心量当成了孔子的精神和事业。
一时间,围绕“如何评价孔子”的问题争论不休,并分成两个阵营:一派是以陈明、蒋庆、康晓光为代表,针对孔子现在是“人造孔子”的说法,他们认为,“人造孔子”不仅不是“特没劲”,反而是极富价值:历史为什么不造墨子韩非,而选择孔子?如果不造孔子,历史社会又会呈现怎样一种图景?近代为什么不造了?今天,现代性深入全球化扩展的语境里怎么又有人(如费孝通等)重提再造孔子?海外教汉语的学校为什么以孔子命名?而以李零、钱理群、黄坚等人为代表的认为,孔子全盘圣化的结果,是孔子从一个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变身为言谈举止、心理、思想、实践无不合道、毫无瑕疵,只有光辉照人的超凡入圣者。
影响指数:
点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里,也应有一千个孔子。别人如何评价也都只是代表他个人的观点,热爱孔子热爱《论语》的人最应该做的,就是自己去读原著,获得自己对孔子的认识。
于丹红了
“倒于”事件
为了普及经典
事件描述:在凭借着《百家讲坛》和《〈论语〉心得》于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媒体红人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倒于”行动也即将上演。
3月2日,中山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博士生徐晋如联合其他8位博士生在网上发表了《吁请媒体停止对于丹之流的过分吹捧》的文章:“当有人抱着‘尼姑的光头,别人摸得我摸不得’这种心态,把手伸向《论语》的时候,我们的心里只能涌现出孔夫子的谆谆教诲‘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就是沸沸扬扬的“十博士‘倒于’事件”。
4月,“倒于”事件已经不局限在网络与媒体的争论了,并且演变成了出书批判于丹的高潮:一本由徐晋如、杨吴鸥主编的《解“毒”于丹》由中国物资出版社推出不久,科技文献出版社也推出了两本批判《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书:《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此外还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当〈论语〉遭遇于丹》。每本书中都逐条批驳于丹的“错误”,声称要还原经典的原貌。
《当〈论语〉遭遇于丹》的作者马千里表示:“于丹对《论语》的理解差之万里,《论语》是一部反映孔学政治伦理哲学的著作,属于哲学范畴,当然可以给人在很多方面的启示,但要说孔子是‘教人们如何快乐的’,《论语》是‘快乐读本’,就不着边际了。”不过“倒于”事件也被一些评论者理解为“这是一种变相的哗众取宠,借指正于丹的纰漏,制造一点轰动效应”。
当外界在质疑和反驳声中吵得热火朝天时,当事人于丹却表现得非常大度,在回应“倒于”事件时,于丹首先表示了对这些博士的尊重,她说觉得他们很可爱,都是对文化有使命感的人。但文化本就分精英的塔尖文化与底层大众文化。大众也有分享经典的权利,所谓“论语心得”,即心有所得,不管是大妈还是小孩子都可以有自己的心得。自己所讲的内容不一定每句都正确,而目的在于提升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度。对于一直所存在的质疑声音,于丹称自己从未生气,因为有人和她一样为文化认真。
影响指数:
点评:其实不管是于丹,还是“倒于”派,他们的出发点都一样:都希望传统经典普及。不过前者照顾的是大众,而后者从纯学术的立场出发的,追求的是学理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