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文坛这些事儿:倒于事件 争论孔子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23 10:27:03 来源:人民网转载 人气:1064
炮轰文坛
死亡论和垃圾厂
事件描述:去年12月,德国汉学家顾彬以“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作家相互看不起;中国作家胆子特别小……”等过激言辞炮轰中国文学之后,今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汉学大会上,他又将中国当代文学比作廉价的“二锅头”,而把中国现代文学比作“五粮液”,并认为中国当代作家“不专业”的问题出在不懂外语上。此语一出,立即遭到了了中国学者和作家的强烈抗议。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当场批顾彬对当代中国文学的批评是哗众取宠,凭感觉说话,根本不值得认真对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柠则反唇相讥:“中国的评论家和理论家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五粮液,外国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二锅头。就像我们对德国文学的了解一样,顾彬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也不过是皮毛。”而顾彬所否定的莫言,则对他的批评不置可否,他表示“随他去吧”。但文学界也有一些学者表示了肯定意见,如肖鹰撰文《顾彬不值得认真对待吗》,他认为应该下决心静气地分析顾彬的批评意见,当前中国文学确实存在低俗化趋向,而且当代作家无疑有轻视语言和滥用语言之嫌,更重要的是,作家对语言轻视的背后深藏的是对文学本身的轻浮心态。
本以为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争论要告一段落了,没想到在7月,著名文化评论家朱大可再把矛头对准当代文学,他认为中国文坛空心化,已经荣升为一个庞大的垃圾厂。早在1988年,他就提出了“文学的死亡”,在他看来,空心化是当时文坛的弊病,而垃圾化在当时已有预兆。当年,人们对他的观点置若罔闻,但现在,这篇20年前的文章,似乎成为对目前中国文坛的准确预言。
影响指数:
点评:在半年多时间里,关于当代文学命运的争论就上演了三次,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绝对是有问题的,至于到没到“死了”或者成为“垃圾”的程度又另说。
郭敬明
“80后”入作协
考量人品还是考量市场
事件描述:7月10日,《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以《“80后”纷纷加入作协:是求认同还是被“招安”?》为题率先报道了郭敬明、张悦然、李傻傻、蒋峰等10位“80后”作家加入作协这一事件。尽管中国作协每年都会吸收新会员,但因为今年是接纳了一批屡受争议的“80后”作家,许多媒体把它作为一个大新闻而纷纷加入到报道行列中来,制造了“‘80后’作家入作协”事件。“80后”被称为“赢得了市场,失去了文坛”的一代,他们在取得了市场成功的同时,一直在文坛主流之外,因此得到作协的认可,成了“80后”在文学路上的一个追求。
正因为“80后”饱受争议,所以很多人对作协此举表示了抗议,争议最大的当属郭敬明。作为“8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没有人怀疑他的才华,也没有人去质疑他的市场号召力,但他的抄袭行为却让人反感,影响恶劣。
著名作家陆天明对郭敬明入作协就表示强烈反对:“中国作协不是一个俱乐部,如果不管此人道德怎样,只要能发表作品就吸收,那中国作协就连俱乐部都不如了。中国作协不能是小偷的天下,郭敬明抄袭了,如果他愿意改正,那么还可以考虑,但他没有认错,这个小偷的认错态度不好。不能因为他是‘80后’,作品有市场,就将他吸收进来,这是对中国作协的一种侮辱。我希望作协能从爱护作家,让他们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不要让类似的事情再发生。”但更多的人对郭敬明表示了宽容,郭敬明的“重量级推荐人”王蒙在承认郭敬明有污点的同时,对此事持赞成态度:“大家别把推荐进作协看得多重,不用把什么事情都掺和到一起考虑。写作是一个行业,你从事这个行业,出了书,还有人看,就可以入作协。”作为郭敬明加入作协的另一介绍人,陈晓明承认今年6月初在郭敬明申请加入作协的表格中,给予郑重推荐。陈晓明认为,“郭敬明是80后作家中最突出的代表,在青少年读者群中极具影响力,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中国相当多的少年人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郭敬明的作品写出了这个时代文学所具有的新的品质和感染力,其影响力和文学水准都足以使他具备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资格。”对于郭敬明“抄袭”的品格争议,陈晓明宽容地说:“年轻人做事总有疏漏的地方,我们应该以关怀、教育、培养、帮助为主,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一棍子打死。”
影响指数:
点评:正像评论分析:“80后”进入市场而没进入文坛,此次中国作家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他们,标志着“80后”不但进入了文坛,而且还进入了主流阵地。从某种角度来说,无论对中国作协还是对“80后”群体,这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教改事件
是新版教材不合理,还是观念不开放
事件描述:2007年9月1日新学期开始,关于新版教科书引发的争议不断。首先是北京一套全新的高中语文教材引起了各方关注,在这套教材里,没有了阿Q和陈焕生;“孔雀”不再南飞;许多传统的文言文名篇被删除;金庸的《雪山飞狐》代替了鲁迅的《阿Q正传》,更是引发一场有关“金庸是否代替鲁迅”口水战;在许多老师都抱怨看不懂学生作文里的网络语言时,在这套教材中,一篇《新鲜的网络语言》也进入了课本。其实历次语文教材改革都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少争论:如《狼牙山五壮士》、《出师表》是否被删除;周杰伦的歌词、刘翔等明星是否应被收入教材;作家阿来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成了入选教材的当代长篇小说,然而由于小说中有一些关于性的描写,因此引起了一些家长的担忧……
此外,关于历史课本的争议也很大。在北京地区新投入使用的岳麓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因为“二次世界大战”部分内容的变化被媒体报道以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论。被称为“酝酿了八年的进步”的上海“二期课改”里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因为2006年9月1日《纽约时报》的报道――《毛去哪了?中国修改历史教科书》在国内引发的风波,试用3年后、正式使用不到一年,被上海市教委决定从今年9月起停止使用,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短命的教科书。
纵观这种种争论,不管是认为新教材“适应了时代需要”的支持派,还是认为“快餐文化取代了有思想深度的精品文化,预示着教育娱乐化时代的全面来临”的反对派,首先都承认了教材的意义和作用。至于这分歧背后是因为变动后的教材本身不合理也好,亦或是众口难调使然也好。
影响指数:
点评: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教育领域的传统审美观已然悄悄转变,虽然这一转变姿态还称不上多么开放,步子迈得也并不算大,伴随而来的还有种种非议,但观念已经在更新了。
文坛榜单
无聊炒作惹人厌,入榜作家不买账
事件描述:以前,跟文坛相关的排行榜,也就一个“图书排行榜”,但继去年年末“作家富豪榜”出炉之后,就开始流行给作家打榜。今年跟作家有关的排行榜就出了三个:“中国作家富豪榜”、“中国作家实力榜”和“中国最具商业价值作家榜”。尽管每个榜单出炉,总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使得文坛榜单成为本年度的一大文化事件,但其权威性、公正性实在值得商榷。
首先是9月份“中国作家实力榜”出炉,由包括朱大可在内的10位文学评论家共选出了58名作家上榜,其中莫言以9票高居榜首,余华、史铁生、阿来和王安忆以6票同居次席。朱大可说,进行这个评选首先不能混淆概念,作家的实力、影响力和赚钱的能力是三个不同概念,有实力的作家在今天未必最有影响力,他认为制作这样一个榜单,要比之前的富豪榜有很大飞跃。尽管如此,但“实力榜”还是被人看作无厘头:“写作不是打擂台,那么‘实力’二字从何谈起?又有什么量化的指标吗?如果不量化,又怎么排座次呢?”
接下来说说11月发布的“2007中国作家富豪榜”,“80后”作家郭敬明以1100万元版税位居榜首,于丹以1060万元版税居次席。这些数据虽然吸引了一点儿眼球,不过进榜人一点都不兴奋,要么是置之不理,要么是矢口否认,并不是因为中国人“财不外露”的想法使然,委实是榜上的数字和自己的实际收入差距太大,对于自己以380万进榜,韩寒说:“我一年的收入也就200万元多点。”陆天明惊闻自己250万元收入入榜,更是震惊,因为实际收入与榜上数字相差上百倍。
最后来看看11月底公布的“中国最具商业价值作家榜”,根据由10位出版人组成的提名团投票,安妮宝贝、郭敬明、余秋雨、王朔、当年明月、易中天等人位列“中国最具商业价值作家”前十位,此榜单一出,几乎无人关注。获得8票的余华说:“千万别把这种榜当回事儿,现在各种无聊的榜单层出不穷,我觉得跟我毫无关系。如今拿作家的收入说事儿的榜单多的是,以前也许一两年出一个,现在几乎每个季度都会出来这么一个,我都不知道还有什么炒作价值。”
影响指数:
点评:文坛榜单之所以入选本年度文化事件,并不是因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实在是因为太“无聊”而入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