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水兴波澜,下笔动天地——谈谈《牡丹亭·闺塾》的矛盾冲突

作者:吴良高  时间:2007/12/26 19:03:5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89
  四百年来,《牡丹亭》一剧不仅已成为古典文学和戏剧的经典作品,而且其中的一些精彩折子,至今还在戏曲舞台上传演不绝,仍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闺塾》就是《牡丹亭》中的一出精彩的重头戏。
  《闺塾》后被称为《春香闹学》,春香闹学的情节有哪些?表现了她什么性格?
  夸大其辞,回敬先生。早膳刚过,先生自己还尚在“饭后寻思午晌茶”,念了几句《毛诗》,“不见女学生进馆”,便埋怨说杜丽娘是“却也娇养的紧”。见面礼毕之后,又劈头盖脸地教训说:“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日出之后,各供其事。如今女学生以读书为事,需要早起!”春香回敬说:“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先生要小姐早起上学,春香要先生三更时分为小姐上书,真可谓针锋相对。
  学做鸟叫,插科打浑。先生摇头晃脑地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津津有味地讲,“关关”,“鸟声也”,冷不防春香问道:“怎样声儿?”于是,出现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场面:“末作鸠声。贴学鸠声浑介”。一介寒酸老儒,一本正经地唧唧咕咕地学起鸟叫来,样子十分滑稽;一个丫头,起劲地跟着先生学鸟叫,情形十分调皮。
  歪解诗意,故意取笑。如:“在河之洲”,春香解释为“在何知州家”。调侃取笑,何等有趣。
  一问到底,使先生黔驴技穷。如先生解释“君子好逑”是“有那等君子,好好的来求她”,春香问:“为甚好好求她?”儒家圣贤没有的释“为甚好好求她”,这叫先生如何说?这关系到男女恋情,又叫先生如何敢说?真叫先生实在难堪。
  有意错拿习字文具,令先生洋相百出。杜丽娘的字写得好极了,说明她平素习字下了功夫,说明春香也就应该知道小姐习字用的文房四宝。这回她取出小姐化妆专用的眉笔黛墨,以及闺中常用的薛笺纸、鸳鸯砚,可见她是在故意作弄先生。结果,先生迂腐之态表现十足。
  领取出恭牌,私上花园,消极罢课。
  反对说教,抵制摧残。先生举古代车胤 、江泌囊萤趁月和孙敬、苏秦悬梁刺股的故事,要杜丽娘象他们一样苦读圣贤经书,其实那是对青少年的身心的摧残。春香予以坚决的抵制。她说:“待映月,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痆,有甚光华”。
  打听买花声,打扰小姐读书。
  嘻嘻哈哈,躲抢教鞭,大胆冒犯师尊。
  这一系列闹的情节,说明了闺塾课程毫无吸引人的趣味,突出了春香天真、直率、顽皮、娇憨、大胆、泼辣的性格,也表现了她无视封建礼教、师道尊严的反抗精神。
  《闺塾》中的主角是谁?为什么春香戏这么多?如此安排是否有喧宾夺主之嫌?
  戏中的主角是杜丽娘。
  闹学堂不是春香一人,还有杜丽娘。比如,杜丽娘说,“师父,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衍一番”,对先生依注解书抱有不满;还说,“这经文偌多” ,对《诗经》的那种微言大义、穿凿附会、依附政治的解释表示厌烦;在课堂上,她当着先生的面与丫头打趣,春香说,“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杜丽娘说,“还早哩!”她又向先生请师母的鞋样;功课一结束,她便迫不及待地向春香打听花园在哪里,有什么景致。
  闹学堂是杜丽娘和春香共同的目的和行为。但由于杜丽娘的身份、地位、教养是小姐,她不可能象春香那样闹学,春香闹学的形式是直率的、泼辣的,矛盾冲突中人物感情表现得非常直露,而杜丽娘则是含蓄的、委婉的,但她与先生的矛盾冲突却是非常深刻的。虽然闹学的形式不同,但她们对先生强烈的不满则是相同的。这主仆二人相互映衬,妙趣横生。写春香闹学的一系列情节其实也表现了杜丽娘性格,丰富杜丽娘的形象。
  春香的一系列闹剧,使剧情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能丰富表演,使舞台物形象活泼,增强喜剧色彩。
  闹学堂是主仆二人共同的行为和心理,为什么杜丽娘还要惩罚春香?
  一方面,春香胆子越来越来大,与先生的冲突也越来越尖锐,如果任其发展,则闹的矛盾越来越大,杜丽娘不好收场,告到老夫人处,招来的可能是更严厉的管束。
  另一方面,杜丽娘惩罚春香春秋也是一种闹学行为,我们且来看看她是如何惩罚春香的:
  (旦)死丫头,唐突了师父,快跪下!(贴跪介,旦)师父,看他初犯,
  容学生责认一遭儿。
  刚要春香跪下,马上转向师父请情,并未有挥泪斩马谡的认真劲。
  [前腔]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贴)则瞧罢!(旦)还
  嘴!过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把花眼把锈针儿签瞎。(贴)瞎了中甚用?(旦)
  则要你守砚台,跟书案,伴诗云,陪子曰,没的争差。(贴)争差些罢。
  这哪是惩罚丫头,这是主仆二人斗嘴的游戏罢了。虽然扯着春香的头发,说“则向你几丝儿头发?几条背花”,又搬出“夫人堂上那些家法”,到底只是吓唬而已,只在照顾先生的一点面子罢了。于是,春香也很知趣地说“再不敢了”。其实,她们已经把闺塾的第一堂课搞得乱七八糟了。杜丽娘借机镇住了春香,制止了矛盾的扩大,而又闹了学,实是一箭双雕。
  请先生来教她们读书,本是好事,她们为什么要闹学?
  闹学是她们的反抗的方式。
  闹学表现出她们对先生灌输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抵制和对先生迂腐的讽刺。陈最良先生是一位寄食于人的潦倒之人,他读了一辈子书,但读书并未给他带来官运的飞黄腾达,他的全部学问和才能也只是会依注解书,没有任何自己的一点见解和发挥,不敢越雷池半步,是一个思想僵化,保守之人;读书使他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脱离,学生请他说个师母的鞋样儿,他居然说“依《孟子》上样子,做个不知足而为屦罢了”,多迂腐,多可笑。可以说,他是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的人,可是,他现在又要以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灌输给青年学生。
  闹学是她们对封建家庭的反抗。杜丽娘出身在封建思想浓厚的官僚家庭。父母以封建礼教对她严加束缚,她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家里的后花园都不知道,白天睡一会儿都违反了家教。她的母亲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她看见女儿裙子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为儿女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来丫头春香训斥了一顿。在这样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家庭环境里,杜丽娘为寂寞的精神生活的空虚而感到苦闷。陈最良来到杜家,是受杜家父母的委托来严格管束杜丽娘。因此,杜丽娘闹学堂,是对师父的不满,也是对封建家庭的反抗。
  杜丽娘虽长期在闺禁里,但她不甘心做循规蹈距的闺阁典范,大胆披露自己的内心欲望,“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要求过“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自由生活,因此她如何肯接受陈最良僵化的思想,陈腐的教条,潦倒的寒酸,不同人情的迂腐?闹学堂正是她成长过程中追求个性自由的表现。
  闹学堂实际是杜丽娘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反抗。喜剧的形式,也显示出了杜丽娘反抗的力量和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思想的嘲讽。
  闹学是作者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思想的表现。
  汤显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有大志而未竟的政治家,诗人、散文家、伟大的剧作家。他是由政治舞台转到戏曲舞台,把歌场作战场,以笔代剑,鞭挞黑暗的晚明社会。汤显祖写戏,是“胸中魁垒,陶写未尽,则发而为词曲。”“玉茗堂四梦”,有寄托其深思。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走向衰败没落的时代。晚明王朝,政治极端腐朽黑暗,君主专制,皇帝昏庸无能,官场上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官吏贪污,公开横行。由于政治上的黑暗腐朽,明统治集团在个方面都走向衰败。在学术上,严格按照八股文取士,读书人员只要能背诵一些宋儒程、朱的注解,就可以通过考试,做官。只有剽窃、眷录的本领,不能也不允许有独立的思想见解。陈最良就是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和科举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书奴的典型。他不学无术,只会对经书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是一个十分迂腐可笑可悲的人物。作者塑造这个形象,就是对封建教育思想和科举制度的讽刺与否定。
  在社会的危机中,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摇摇欲坠的统治地位,明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用程朱理学来统治人的思想,桎梏人的精神,压抑推残人的性情,“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当时妇女因节烈殉死“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明史烈女传序》),这是何等残酷的理学。汤显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他说:“世之假人常为真人苦。”(《答王宇泰太史》)又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奇达观》)他用“情”与“理”对立,用“情”来否定“理”。《闺塾》中的先生,是一个封建正统思想的卫道士,讲《诗经》,宣扬“思无邪”,“后妃贤达”,闺门风雅,“有风有化,宜室宜家”,以此来禁锢人心。作者把他写得那样迂腐可笑,并借春香的口说他是“标志儿”,“一些趣也不知”,就是对封建卫道士的辛辣的讽刺,对程朱理学的否定。一场闹剧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作者对程朱理学的斗争的进步思想。因而,《闺塾》中的闹剧有深刻的思想性。
  在明朝逐渐趋向衰落的同时,资本主义因素渐次滋长。时代在前进,社会要求进步,就必然要产生新的思想。自明中叶始,进步思想家就形成了反对程朱理学以摆脱礼教的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闺塾》中的闹学,也反映了社会的矛盾,表现了时代的精神。
  一场小小的闹剧,寄托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尺水兴波澜,下笔动天地,非大手笔莫能为也。《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说:“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滋味。” 曹雪芹借黛玉之语,深刻地表明了他对《牡丹亭》的高度评价。此一语,真是入木三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