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你为何埋葬了教师的才华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2/31 13:50:1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99
笔者在大学学习期间有这样一些同学,他们思想特别活跃,言行虽无偏激但却处处张扬着个性的光辉,还发表了一部分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和研究论文。毕业时同学们相互勉励:珍视青春,发奋努力,力争十年之内成名成家。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几位同学如今怎么样了?一个偶然的机会,几个同学在一次省级学术会上见了面,打听得知,有两个耐不住当教师的清贫和寂寞,转行“当官”了,“留守”教育的几个除了满面的沧桑外,再也看不到当年飞扬的个性、灵动的才思,个个言语、行为中规中矩——典型的“教书匠”。问其现状,则是事业平平,业绩淡淡,言语中充满了世事苍凉之慨。这是为什么?笔者曾就此问题请教大学的一位资深教授,该教授喟然长叹曰:“此种现象早已有之,绝非个别。每当看到我们亲自培养的那些才华横溢、英气勃勃,并具有良好培养潜质的学生走出校门,就为他们惋惜!我知道,用不了三五年,他们一个个就都变成平庸的‘教书匠’!”
原因透析
学校应该是人类传承历史文明的媒介,更是创造现代文明的沃土。它不仅仅肩负着把一代代莘莘学子哺育成才的重任,还有促使教师专业成长、使之尽情绽放自己的才华、并最终成名成家的重要职责。而且,一所学校品位的高下优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品位。因此,如何将青年教师培养成材,培养出有名望的教育教学专家是一所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我们大多学校也注意到了教师的培养,而效果却为啥适得其反,竟然成为“埋葬教师才华的地方”的呢?笔者综合了众多教师和有识之士的认识,抽象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平庸的办学理念,功利性的办学定位,畸形而又僵化的应试教育思想严重禁锢着教师的教育才华和教育个性。现在,绝大部分学校是“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倡导“领导苦干、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原本丰富、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被简单地衍化、肢解为肤浅的应试教育形态。其结果是,一元化的应试教育独霸天下,并大行其道,其他教育思想和教育形态被排斥、遭压抑,而且根本没有生存的空间。青年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来不及思索和准备,就被人强制性地牵着鼻子扯进应试教育的漩涡中。学校领导在“新调入的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搞的是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升学率,大家从高一开始就应该时刻想着高考。平时多学习《考试说明》,备课、讲课都要体现出高考精神——如果脱离了这一中心,考试成绩落后,就下岗或指令性调出!”这一严酷的生存现实,给新上岗的教师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浪漫和幻想,认真严肃地面对应试教育这一严峻的课题。至于内心深处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创新策划,只有抛诸脑后。不仅如此,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在资料的选用、课时内容的安排、讲课的程序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的限定。教师只能按设计好的程序和内容,乖乖地按要求走,不能有任何的逾越和“旁逸斜出”。结果,教师的教育个性和教育才华被完全压抑,时间一长,原先的教育理想和创新意识就幻化为凌乱的羽片,随风飘散了,教师被校方塑造成了标标准准的“应试机器”。这期间,也有那么几位未被完全“驯化”的年轻教师,出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和执著,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进行了大胆的教改探索和实验,其结果是,轻者遭到校方的严厉斥责,重者被勒令下岗。
2.贫瘠、单薄、狭隘、浮躁的低品位的学校文化,也是使教师沦为“教书匠”的重要的因素。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应该有着丰富、厚重而又鲜活的文化积淀,有着广阔的文化视野,具有包容四海、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具有自我批判、敢于扬弃糟粕、善于吐故纳新的气魄。她应该具有强烈的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她应该哺育了一大批名扬四海的大师和名家级“教师”。然而,现在的一些“名声远播”的国家级、省级“示范学校”,省级重点学校是否都具备了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底蕴呢?我看未必。实际上,大部分学校已经自甘“沦落”为三四流的“应试作坊”。学校所可能产生的几位有影响的教师,也只能是应试方面的“名师”、“专家”。舍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在科研文化方面,校方一般都不怎么重视,往往是任其自生自灭:教师搞课题研究,不鼓励、不提倡;教师搞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所用的书和资料自己购买,差旅费、考察费学校一律不予报销。校方还担心教师在科研方面所用时间过长,影响备课质量和上课效果,所以经常告诫教师:“搞科研不要影响上课!”教师获得了科研成果奖或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有影响的论文,校方认为,这是宣传了学校,对教师本人则只是简单奖励一下而已。有些领导就直言不讳地说:“搞科研、写论文对学校对外宣传、申办示范学校和应付上边检查有些用,而对提高学校的升学率没什么促进作用!”在校方这种影响下,一所学校搞科研的人很少,更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风气。在教改实验和改革文化方面,校方一般倾向于保守,不同意教师随便“玩花样”、搞改革(某校长语),唯恐“闹出什么乱子”,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积累了几十年的“应试文化”,形成了僵硬而又实用的模式化的课堂教学程序,教师上课怎么讲、怎么练,讲什么、练什么,都是规定好的,教师只有乖乖地跟着走。老教师这样做,新教师跟着学,而且代代“薪火相传”,逐渐丰富完善。即便是对正在进行的新课改,校方也是持一种应付的心态:只让初始年级搞新课改实验,毕业班照样抓高考;或者,根本就不提倡课改实验,如果上级来检查课改的实施情况,就让老师们像模像样地搞一下,检查过后,又恢复了“常态”。因此,用老教法教新教材(新课改的配套教材)的现象在当今的中小学比比皆是。有校长就公开宣称:“新课改不是灵丹妙药,也不能当饭吃!它提高不了升学率!”在教师培训文化方面,校方的支持大多表现在口头上,培训的重要性也往往体现在空洞的理论上,而骨子里却不重视这一问题。教师外出培训,所有的费用需要自己拿,因培训耽误的课时你必须在培训结束后挤时间给补上。受此影响,大多学校的教师们不愿读书(实际上也没时间读书),不愿参加培训,整天“呆”在校园里,几乎与世隔绝,文化视野狭窄,知识严重老化,教育教学理念陈旧、平庸,现代教育技术所知甚少。对此,学校漠不关心,仍然只抓“升学率”。教师也很少外出参加各种学术会、研讨会,因为学校领导不支持、不提倡、更不愿在这方面花钱。有些领导就“开诚布公”地说:“各种学术会、研讨会对提高‘升学率’没有明显作用——还是老老实实抓我们的备考吧!”同样,由于领导不重视,多数学校在教研活动方面只是搞形式、走过场:每周一次的教研会简直变成了教研组的“议事会”或“聊天会”,一般没有中心议题,也很少出现高质量的研讨活动。往往是学校先检查人数,然后是教研组长安排一下本周组内事务,剩余的时间,教师们就海阔天空、胡吹乱侃一阵完事。期间,看书报的、私下密谈的、改作业的、备课的不乏其人。每周学校安排的公开课或“示范课”等,讲者不情愿,听者胡乱应付。学校检查“听课记录”时,大多教师就加班加点相互抄袭。大多学校每学期也搞一两次“教学大比武”等活动,但因为校方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再加上教师的观念落后、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手段平庸,活动往往流于一种形式,对教师难以起到引领和借鉴作用。至于一些名校所开展的“教师论坛”、“文艺沙龙”、“教师理论沙龙”、“和名师对话”、“教师专业成长论坛”等形式的教研、学术活动,在大多学校是难以开展起来的。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任何一个有才华、有志向的教师也会经受不住如此的“打磨”、“冶炼”,最终会消磨了志向,认同了庸俗的学校文化,从而走向平庸。因此,贫瘠、单薄、狭隘、浮躁的低品位的学校文化,是使教师沦为“教书匠”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3.管理者浓厚的“官本位”意识,霸道、专横的长官作风,严酷、森严的等级制度,大一统的层级式管理体制,严重限制了教师个性的张扬和才华的凸现,禁锢了教师的精神创造活动。学校是传承文明、铸造英才的“桃源”,她应该远离官场和世俗气息。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基层教育单位都依据所在行政区级别的高低被硬性划定了行政级别,学校也不例外。譬如,该学校是正县级,那么校长即是正县级领导。以下的依此类推:副校长为副县级;主任、副主任分别为科级、副科级;教研组长为股级干部;一般教师不在级。如此一来,学校大大小小在级别的头头脑脑几十个,他们整体构成了该学校的“统治阶层”。而且,不同级别的“官僚”分别被赋予了大小不同的权力,享受着不同级别的特殊待遇,等级森严,权限分明,不能逾越或错乱。其中,校长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集学校的教育管理、财产管理、干部的选调和任免、教师的选用等权力于一身,而且对任何重大事务均具有绝对的决断权,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也干预不得(实际上绝大多数学校的“职工代表大会”、“工会”本来就是“空架子”,有名无实)。正因为这样,大多学校均有腐朽的官场气息。校长们“官本位”意识都很浓,在内心深处时刻凸现着这样一种思想:我是什么级别的干部,我具有什么权力,应该享受什么级别的待遇;上级派我来是管理这所学校的,任何人只能唯命是从,不能拂逆。因此在学校管理上唯我独尊、独断专行、拒绝劝谏,别人稍有意见或拂逆之举,就会招来雷霆之怒,甚至遭到打击报复。民主只是口号,说说而已,大多数学校是没有什么民主可言的。在此影响下,即便是那些小“主任”一类的小“官僚”,受此风气的浸染,也颇有当官的“派头”:对教师吹胡子瞪眼、不正眼看——因为你是没“级别”、没“本事”的“底层人”,对上司溜须拍马、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因为对方是高“级别”的领导,左右着我官职的升降和利益的获得。无怪乎一些人说:“到一所学校,不用人介绍,就马上分辨出谁是领导——做领导的‘官派头’、‘牛’气十足,一眼就能看出来。”一般教师即便是你教学成绩再突出、获得的荣誉再高(即便你是有名望的名师),也不过是一介“布衣百姓”而已,没人看重你。“官”位升值,专业技术贬价。于是,一些原本敝屣官场、远离世俗、埋头致力于钻研业务的教师也终究耐不住“寂寞”,放弃了自己的清高和“研究”,转而追求“为官”。于是“跑官”、“要官”、“买官”的一时蔚然成风。能跑到官的被人视为“能人”、“有本事”,一心搞专业的则被视为“书呆子”、“笨蛋”。试想,在这样的氛围中,能有多少人还有心思钻研业务、搞科研呢?学校还出台了一系列繁多的教师管理措施、制度和条例,例如,《关于教职工出勤的奖罚制度》《关于加强教职工坐班的管理措施》《教职工请假制度》《教师上课的管理制度》《教师作业批改的管理条例》《教师教案管理制度》《教师听课和教研的管理制度》《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职工言行的措施》等等。这些名目繁多、近乎残酷的条例、制度,像一条条无情的绳索,从各个层次、不同方向延伸出来,将教师束缚得死死的(即便是上课和听课也有人督促、检查)。教师没有精神的和人身的自由,没有做人的尊严,没有任何“驰骋想象”的空间,不能有任何的怨言和反抗,一个个只有把自己内心的欲望和诉求紧紧封闭起来,像奴隶一样机械而又麻木地“干活”,稍有不满和反抗,就遭到严重的“挞伐”。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的民主意识被压抑了,思想被禁锢了,人身自由没有了,学术研究和创造的激情消退了,教育者的个性消磨了,教育才华泯灭了,于是,人走向了平庸。
4.繁重的课时、不适当的无休止的坐班、违背科学规律的名目繁多的考试,使教师疲于应付,难以在专业成长、教学改革和教科研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众所周知,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课时负担异常繁重,其中以高中教师为最,绝大多数教师都在超负荷工作。拿我自己来说吧,我所在的学校是豫中的一所普通的地市级示范高中(地处县城),我教的是语文课,课时最多的时候,是教三个毕业班的语文课,周一至周五上18节课,周日上6节,另外每周还有6节辅导课,周课时量竟达30节,平均每天6节课。同时,我还担任一个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除了管理班级繁多的事务、应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检查外,还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校方规定的“班主任一天‘八到’”制度(早操到、早自习到、上午第一节上课前到、课间操到、下午第一节上课前到、自习课到、晚自习到、晚寝到)。繁重的工作,把我折腾得精疲力尽、死去活来,有时甚至连吃饭、睡觉(实际上,每天一般只能休息约五个小时)的空都没有。除此之外,还要按校方的规定坐班。现在,绝大多数中小学都实行了教师集体“坐班”制度:除了上课时间外,学校要求教师都一律以年级组或学科组为单位实行集体备课、批改作业、研究问题。坐班时间一般是上午八点半至十一点半,下午是两点半至五点,有的还要求晚上七点至九点也要坐班(周一至周五)。学校每节课派人对教师的“坐班”情况进行检查,作为期末考评教师的出勤情况的依据之一。对教师的“坐班”请假次数也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超过规定的次数,则视为缺勤;即使在坐班时间外出查阅资料、找学生座谈、办私事,也要提前交代一下,搞不好就按缺勤对待。“坐班”的办公室一般容纳三十至五十人,人多,话多,事也多,真正潜心备课的人不多(实际上你也很难有清静时间坐下来认真备课),相当一部分老师白天“坐班”一无所得,晚上回家熬夜备课。另外,学校的考试不断,周考、旬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一个接一个,每次考试后,算成绩、定名次,开总结会:优者表扬,劣者点名批评。如此,把老师们都搞得战战兢兢、神经兮兮,唯恐被勒令下岗,所以总是不惜时间和精力加班、加点、加课,想方设法把成绩搞上去。面对这样一个教育生态环境,教师只有穷尽心力和时间,疲于应付,焉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在专业成长、教学改革和教科研方面?即便是有些有理想和抱负的教师,也经受不住这样的“折腾”,时间一长,就会消退了志向,变得麻木起来,开始走向平庸。
当然,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些,诸如学校庸俗的娱乐文化的流行,碌碌无为、崇尚平庸的人生观的传播,社会上不良思想(尤其是“经济意识”)和风气(尤其是贪污、腐败)对学校的渗透和浸渍,教师之间不健康的关系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教师的专业成长。这里为篇幅所限,暂且在此搁笔。
请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恶劣的教育环境和生态环境吧!实际上,中小学中存在的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问题的探讨性文章也不断地见诸各种媒体,然而,时至今日,尚未引起有关部门和各级学校领导的重视。当然,这里涉及的问题众多,也绝非某所学校凭自身的力量所能够改变的。而且,长年累月的积淀,教育的痼疾太多,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改变的。在这里,笔者不想故作惊人之语以哗众取宠,只是出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出于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忧虑,不揣冒昧,不怕遭人诟骂,再次剖析问题,发出呼吁,以期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采取相应措施,以促使我国教育现状出现大变革。
——转引自上海《教育参考》
文章评论
共有 5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干事的比不过仗势的,
虽然从事教育才几个月,就感觉很累了,
学校只要你出成绩,等你有了成绩,却发现荣誉是别人的,
受苦的是 你,享福的是 她
别人还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