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第一步——解读诗家语
作者:霸州市一中 梁晓红 时间:2008/1/2 9:50:5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061
一 关注诗歌中的具体名词和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首先古诗语言多用名词,这些名词多为形象。
例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通过“众鸟”越飞越远,“孤云”独自飘远的形象的描绘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
其次,古代诗歌常使用不同色彩的词语表现诗歌的感情基调,暖色调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昂扬奋进,冷色调显示出冷漠凄苦、消极颓废、孤独寂寞。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落地黄花早已为枯黄色,此时天已渐黑,整首词的色调为暗色调,表明女词人内心的凄苦。
再如,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莲叶中点缀着映日的红红的荷花,这是一个热烈的意境,自然表现诗人愉悦的心境。
基于这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首先明确诗歌中都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都有哪些特点,这些形象合成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这个意境具有怎样的色调,这个意境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古人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抓住了景语自然我们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 推敲炼字炼句。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炼句,炼字常常是诗歌中的动词和形容词,炼句往往是绝句、律诗中的第二、三两联。炼字炼句最能揭示诗歌的思想情感,炼字炼句就是使“意” ——作者主观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现的生活具体化、生动化、纵深化与美学化,我们在读诗时必须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朱光潜《咬文嚼字》)。
例如,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首句中连用两个“笼”字,突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寓了诗人的忧伤和伤感。
三 解读具有修辞特点的语言。古诗中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诗歌的艺术效果,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使所描写的人或事物栩栩如生(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增强事物的表现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双关是为了表意更丰富,意蕴更含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另外,在古代诗歌中还有其他许多修辞手法,例如,借代、通感、互文、衬托等等修辞手法,学生都应加以注意。
四 把握语言的韵律美。
诗歌的韵律美指其平仄、押韵、叠字等。古人做诗时对于平仄、韵脚、节奏的选择常常从感情需要的角度出发,或激昂或低沉,或热烈或平淡,或豪放或哀婉……,诗人的情感常常在律动的旋律中自然的流淌出来;使用叠字可以增强诗歌情感的表达力,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例如,杜甫《登高》中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其平仄为: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阅读时语调平缓低沉,从中我们能深深体会到杜甫内心的凄苦哀婉。
再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满》中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句。这一连串叠词的使用,从行为、时令、感觉等方面极力渲染秋思之深。
诗歌语言的韵律美这一独特之处,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感受,所以学生要潜心诵读,在诗歌的韵律美中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讲“我们要学好文学,必须先学好语言。”解读诗歌的语言是考生在高考诗歌阅读鉴赏中把握作者情感,鉴赏艺术特点的关键,我想对于考生只要掌握了有效的解读诗家语的方法,就会很顺利地走进诗歌这一绚烂缤纷的世界从而完成对诗歌的解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