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00字。
指导学生读懂“诗家语”
安徽舒城中学 何登保
不用世俗语解读诗家语
所谓“诗家语”是指诗的用语不同于散文用语更不同于日常用语。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诗的语言具有跳跃性,诗的语言需要我们去“品”去“泡”,如果我们用世俗的语言解诗,就可能忽略了诗人的用心。
例如岑参《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昨日山有信,只今耕种时。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独向潭上酌,无上林下棋。东溪忆汝处,闲卧对鸬鹚。”用世俗语看,这首诗就解不通,既然是留别舍弟,为什么要提到“杜陵叟”?为什么又是喝酒,又是下棋,又是独对鸬鹚?而用诗家语看这首诗,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绕了许多弯子:不说写信人怪他迟迟不回来,而借杜陵叟的口来怪他,隔得相当远的杜陵叟都怪他迟迟不回来,那么同村的人和家里的人怪他,自然尽在不言中了。“东溪忆汝处”,是讲“想念你”,而“潭上酌”、“林下棋”、“对鸬鹚”是为什么呢?也是因为想你!——杜陵叟先是想到无人可以在林中下棋,是想你;无人作伴,只好独向潭上酌,也是想你;连独饮的兴趣都没,只好对鸬鹚躺着,更是想你。这样一层进一层推进,就把情感表达得充分而含蓄,如此一来,作别舍弟的理由就很充分了。诗中不是没有故事,而是跳跃发展的故事,需要用想像将其接通,不理解这一点,就读不通诗。
不用史家语评读诗家语
咏史诗以古人古事为题材,或抒写对古人的缅怀赞颂之情,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但读诗不同于读史,史书常对人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而诗则不关注评论的合理与否,重视的是诗人主体情感的抒发。比如,同是评项羽,杜牧认为项羽乌江自刎不应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而王安石却提出了相左的观点,“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杜牧的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末消,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郞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意是说,要是东风不给周郞帮忙,他不好用火攻,那就会被曹操打败,连二乔也保不住。据此,有人认为,这次战争关乎吴国存亡,而杜牧只怕捉了二乔,显得不知轻重,不识好歹。这显然是把诗当史来读了。就读史说,国家存亡,人民命运,自然远远比两个女子重要。但诗是文学,文学的特点是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所谓“言近旨远”。这诗咏赤壁,赤壁之战的主将是周瑜,对周瑜来说,倘二乔被掳,正说明周瑜国破家亡,诗人正是运用个别的事来说明这一战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如果我们用史的眼光评诗,就可能胶柱鼓瑟了。
不能用风雅意破坏了诗意
有些诗词,表面上是写景物,实际上是咏时事。但也有的诗词,就是赞美风光的美好,河山的壮丽,并不是咏时事,如果我们向单纯的写景诗中去追求寄托,就会穿凿附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
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特别喜爱西涧的景物,那里有涧边幽草,深树黄鹂,春潮带雨,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