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00字。
解读“诗家语”
兰荫中学 胡日辉
重视古诗鉴赏,不仅因为它是高考卷中比较稳定的一道题目,更重要的是它担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经过调查,学生们都反映了两个相同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不知从何下手。第一个问题是症结所在,读不懂就谈不上鉴赏,还会产生厌恶情绪,所以我以为,要让学生有能力进行诗歌鉴赏,首先得让他们能读懂诗家语。具体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解开诗歌语言的密秘。
一、 认清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诗歌鉴赏,了解诗歌的语言特征是第一步,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诗辨》),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读懂诗歌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一)把握词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要详加分辨。
例如: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风已老,莺正年轻。梅子熟了,果肉鲜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