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阅读与创新写作
作者:祝怀怡 时间:2008/3/7 21:33:5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48
语文课程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要树立开放意识,构建大语文教学观,既要抓课内,又要抓课外。世上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大事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 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为此,语文教师要以人为本,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生活即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尤其是中华经典之作,更是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不朽的精华,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它。只有阅读,才能使它不朽、永恒。因此,我们要超越传统课堂的理念,树立大课堂教学观,把阅读与写作放到家庭、社会、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写作是阅读深化,阅读的直接效益是知识积累,那些典范文章,名家名篇对写作是无形的指导。给学生以主动权,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时空中去学习知识、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树立批判性阅读理念,注重学生多向性思维的培养。
我们知道,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语文教师在读写的互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权威,不迷信课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敢于评判前人和权威的得失,千方百计使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他人的感受作对比,使它们在学生的头脑里激烈碰撞,然后把它“外化”,作文自然就有了新意,有了创造性,由此达到思维的多向性,广阔性,使学生从中得到多角度、多向性的写作材料的积累。宋代大学士苏东坡在《稼说》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说写作汲纳的材料要多,要广,这样学生作文才会“有米可炊”。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挖掘阅读材料中典型事例,使学生自觉地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整合起来。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把握“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张扬学生个性。这就是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闲居读书〉)。只有这样,才会赋予作品新的意义,新的生命。
例如:读《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有人反问,愚公真是太“愚”了,移山既劳动繁重,又破坏生态环境,不如开挖隧道或移民搬家。读《包身工》后,有人就把“芦柴棒”与现代打工妹进行比较,感知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结合文中的这些新的观点,鼓励学生有意识进行逆向思维的写作训练。如:《愚工移山》——《移山不如搬家》,《班门弄斧》——《弄斧必到班门》(挑战权威),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暗地里接受污泥的贿赂,阳光下炫耀自己的清白。
事实证明,从批判性阅读到大量思维转换的写作练习,刺激了学生多向性思维,这些“旧瓶”装“新酒”的写法,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作文环境。
三、强化阅读教学,充实和丰富写作之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无非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的获取过程,而写作过程是一个信息的输出过程。语文教师要强化阅读教学,使阅读和写作形成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并在不断的循环中进一步修葺和改进,以趋向更为完美。朱自清先生指出:写作的训练,还是从阅读说起。这说明,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尤其是写作技巧。
首先,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精彩词句的分析,达成学生准确生动地遣词造句的能力,现行教材中,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体味情感,领会主题,并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绘,通过大量比喻,把无形的音写得有情,有行有色。体现了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和高操技艺,进而我们才能体味全诗凄凉、压抑的感情基调,体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和诗人深沉凄楚的感情。
其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性格,培养学生构思情节的能力,积累人物形象素材。阅读材料中的人物形象,是学生写作中创作、评改的仿本和基础。:如:鲁迅先生《祝福》中的祥林嫂,通过对祥林嫂的几次外貌刻画,表现出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这对学生训练刻画人物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最后,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结构层次和写作顺序的分析,进行合理拟写作文提纲的训练。言之有序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可是,如果每篇章都按时间先后来叙写,文章就会呆板平淡,“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只有写得跌宕起伏,悬念丛生,才能吸引读者。现行教材中茅盾《白杨礼赞》的一般性开篇与大为丰富的结尾;鲁迅《祝福》中的倒叙手法,沈从文《边城》的心理描写和近似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等等,都会对学生创新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读写互动,着眼创新,避免生搬硬套,著名作家古华说:“老老实实地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说之道,诗人之道,尽在其中。”从阅读到写作,既有蛹虫化碟的痛苦,更有新鸟破壳的喜悦,我们要让学生在享受每一次心灵的感动中智慧成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