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教案不是教师的过
作者:湖北省鄂州市太和中学 李名发 时间:2008/3/9 8:15: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24
一是教育畸形化。现在虽然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而实际上是应试教育的严重化。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分数成了学生、老师的命根。在这种畸形发展中,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用教科书教”的教学过程是难实现的。教师为了分数,只能一味地“教教科书”,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没有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去钻研、解读、思考教材。抄抄老教案,来一个温故而知新,又何尝不可呢?
二是检查规范化。几乎每所学校一学期要进行几次教学检查。每次检查,检查者拿着教师的备课本,依照检查量化标准的条条框框对项打分,记入档案,作为综合考核的依据。教师为了应付检查,保持备课的整洁、规范,不得不使写教案蜕化成一项机械呆板的体力活——抄名师教案。从三维目标到后记,齐齐全全,好看又顶用,何乐而不为?
三是试题标准化。从小学到中学,教师们让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反复做“标准化”试题。教师们每一节课的主要精力也是放在使学生掌握考点知识上,完全是考什么,就教什么,归纳题型,进行填鸭式教学,满足于学生一节课后“能记住什么”“说出什么”。教师成了研究试题的专家,学生成了会做试题的专家。试题标准化了,年年升学考试考查的知识点不变,教师的教案又有何必要进行变更呢?
四是课节繁重化。中小学教师课节多,工作任务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为了提高学生的考分,教师们的全部精力都在选题、做题、阅题、讲题上。全程教学不说,还要对学生进行全程管理、陪伴。周而复始,机械的工作,哪有时间学习教育理论新知识,进行教育实践和总结?抄一抄名师教案,来一个取长补短,有何过错呢?
五是学生个性化。新课程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多元化生活,使他们产生了富有个性化的体验。如果教师在备课中关注了学生个性化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应试教学的任务难以完成。教师不如把一节课的精力,放在早已从应试的角度设计好的教学目标上。预定的目标,岂不比课堂中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效果强?
六是待遇底层化。教师加班无常化,待遇却是底层化。教师工资基本上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比起同在乡镇工作的其他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低许多。教师没有“灰色”收入,而每年还要花一部分工资进行各类培训、学历进修,一年劳累下来,收入不及一位普通的打工者。就是再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面对微薄的收入,怎能不少一份工作激情?
在这种异化教育下,教师们面对新课改是举步维艰,更是身心疲惫。教师们呼唤真正的素质教育实施,更盼在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跳出教材,超越教材,设计出贴近每一个学生实际,使课堂内师生、生生之间能有效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的弹性化教案。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