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多情”的语文教师
作者:游申易 时间:2008/3/11 6:43:0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617
一、饱含激情。
我们走进课堂,往往可以看到,一些老师上一堂课,犹如负重奔跑,汗流浃背不说,还不知所云,离题万里,可谓劳而无功;相反,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洋洋洒洒,师生情绪饱满,时时闪现灵动的火花。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巨大的差距呢?归根结底,就是看教师走进课堂有没有激情。换句话说,就是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状态如何。一个对教学抱有无所谓态度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注定缺少激情,必然会把教学推向呆板和僵化,学生能学多少,可想而知。即使有所获,也是被动的。
一个饱含激情的教师,会全身心投入文本的解读,时而激情似火,时而柔情似水,时而是雪山上巍然屹立的军神,时而是惠山下如泣如诉的阿炳,时而横刀立马,驰骋沙场,时而月下低吟,共话理想……
一个饱含激情的教师,会始终为孩子着想,始终和孩子一起共享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即使有一千种不愉快,当面对学生时候,也不能把内心的伤感留给学生,要引领孩子走进文本与作者的内心世界,享受生命的成长历程。
二、善于动情。
语文是富有情感和充满灵性的。一篇散文,一首诗歌,一句名言,哪个不是有感情的呢?所以,要想教好语文,教师必须先走进文本,学会动情。怀揣一颗关爱学生的火热之心,演绎文本的悲欢离合,传递人间的喜怒哀乐。讲到悲痛处泪流满面,讲到激动处手舞足蹈,讲到快乐时如孩子般欢笑。
著名特级教师张志芳在执教《小珊迪》一课时,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张老师通过问题教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探究,从而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的学习过程,并随作者为小珊迪的贫穷可怜、诚实和善良而动情。在这里,由于张老师对文本有了深入解读和全面把握,把作者为小珊迪的三次动情变成自己对文本主人公的三次动情,老师就是作者,作者就在眼前,故事就在身边。有了这个基础,有了教师情感的渲染,怎能不引起学生的共鸣呢?
三、敢于煽情。
教学的直接受益者是学生。从这个层面说,教师的激情、动情都只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基础,要想学生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还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去煽情,用自己燃烧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可见,激情煽情在语文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适时的煽情,往往可以创造意想不到的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望庐山瀑布》时,就巧妙地抓住“三千尺”、“九重天”等数量词,激情煽情,把教学推向了高潮。当学生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感情基调不对,语气中流露出的气势不够恢弘,教师相机引导:“快了,已经把我带到八重天了。”在这样不断的激励下,学生反复练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最终达到了出奇不意的效果。
四、适时移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因为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理解和感悟方面的偏差,甚至错误。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的思想状态去体察其心情,把学生的情绪状态迁移过来,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正道上,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穷人》一文的教学中,当我引导学生体会“穷人”的“穷”时,就有学生反驳道:“我不赞成大家的意见。从‘菜只有鱼’一句可以看出穷人不穷,顿顿有鱼吃,这还叫穷吗?”我回神一想,是呀!农村孩子有的长了十多岁,恐怕也没吃上几回鱼吧!这不正是他说“穷人不穷”的理由吗?但这毕竟不是作者的初衷,有悖文本的价值取向。我没有批判他的说法,下意识叫他把这个句子再读了一遍,然后问他:“这个句子中哪个词最重要?”他轻声念了一下这句话,思忖了片刻,回答说:“应该是‘只有’吧!”我见时机成熟,继续问道:“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呢?”他果断地回答:“意味着除此以外,再没别的了。”我肯定了他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善于思考,并加上一句:“那你认为他们这种
生活过得怎样?”他豁然开朗,说:“除了吃鱼还是吃鱼,真够穷的,天天吃鱼能不发腻吗?”他总算明白过来了。其实,只要我们在学生迷惘时友善地引一引,使他们经历从无知到感知、感悟的过程,从阴影里走向晴空,远比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要好出许多倍。
五、渗透温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语文教学尤其应重视人文情怀。教学中教师适时渗透温情,倾注爱心,会博得学生的尊重、期待和信任,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愉快、自信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积极要求进步的内在动力。
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挫折时,给予适当的慰藉和帮扶,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和做人的信念;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功时,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送去一份真诚的祝福和会心的微笑,鼓励他们勇往直前;当学生逆反或厌学时,多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听听他们心里的呼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以依托的人,还愁他们不用心投入学习吗?
当然,教育是一种个性很强的艺术,没有哪一种通用的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宏大的可以改变的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用理智去寻找帮助、教育儿童的适用的方法,才能托起教育灿烂的明天。
日期:2008-3-9 20:25:00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