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访谈:中国中小学间的竞争是全世界最激烈的
作者:佚名 时间:2008/3/15 15:46:2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06
程方平:所以你想,重点学校就跟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保证15%到20%人的利益,保证他们受良好教育,但是80%的,甚至80%以上的学校,这样的教师,这样的学生,我们就在今天这种形势下就要改变了。我们这些年也特别关注一些薄弱学校的教师,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很有潜力,但是在心理上就有很大的压力,这样的学校物质条件也有限,老师的自信心再受到影响,这个均衡是很难实现的。
杨东平:我觉得当前教育的关注点越来越多的转移到教师身上,教师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硬件资源改善上已经经历了这个阶段,硬件资源尤其在城市差别不是很大。
王晋堂:真正做到均衡并不是非常难的事,去年12月份到深圳罗湖区,在那儿待了五天,我了解了一个普通学校的情况,在那个区里有两个重点校,招生都是很有压力的,那个学校办的不错,办的不错的原因一个是政府投入,硬件都是一流的,第二,在给教师的工资上,是北京市的两倍,第三,校长不需要创收,就是工资这么高不是校长抓出来的,是政府投入的,这个太重要了。现在我们这儿是校长要创收。我在那个学校听了14节课,参加了他们的家长会,参加了他们的班会,接触了学生、接触了老师,我就感觉到,学生背着书包上学兴致勃勃的,孩子上学有劲头,老师教起来也有干头,为什么呢?因为他那儿划片就近入学,校长说尽管说我们旁边有重点学校,从我们这儿弄走一部分好学,但是不都弄走我们就有希望了,所以学校办学了就有奔头了。家长说,家长有盼头,对这所学校可以信任。北京市的经济不比深圳差,如果要做,政府加大投入,老师的工资也起来了,就会把学校办的很好了。而且那个校长是流动的,我去的时候那个校长刚刚从外面调过来。
杨东平:我去了成都,他们学校的均衡化做的也很好,他们也是通过建立校长评级制建立校长的流动,小学校长先给你评级,1到8级,1级校长年薪12万,不管到哪个学校都是这个价格,就可以流动了,就不需要只在这个学校,到农村学校去还有津贴,这些流动可以通过制度性的办法加以解决。
王晋堂:80年代末北京市刚开始搞教师职称评定的时候,就搞了这招,你可上可下在那个檐上,如果你上普通校就给你,如果你在重点校就等等吧。
杨东平:利益向农村学校倾斜。
程方平:包括评价,比如你一直在城里一个好的学校,跟你到底下去,就风险更多了,最后你的评价就要有一定的倾斜,比如一个薄弱校,考试分数涨一点,学校的质量涨一点,你就应该肯定他,你不能拿重点学校的标准来对待普通学校,那普通学校永远翻不了身。
除了硬件均衡、软件均衡之外 还要有生源均衡
王晋堂:所以均衡,除了硬件的均衡、软件的均衡之外还要有生源的均衡。
程方平:政府的这种导向非常重要,比如北京的105中是一个弱校,我们在那儿跟老师合作做了一个小的实验,一年做了一个作文的实验,孩子刚开始的时候就会写一句话,甚至就会写很简单的作文,通过一个实验,写作的能力上来了,而且考试一年之前从海淀区排30多位,一下跃到五六位,虽然还不是第一,但是他这样的进步就要鼓励薄弱校,真正从内涵的发展方面去肯定他。
杨东平:其实本来教育的本意,或者说真正好的教育,是改变人,把一个差的学生、落后的学生改变成先进,我们现在的想法,我们是把最好的学生弄到一块,上清华、北大,这算我的成绩。所以现在的重点学校不太信服。
王晋堂:你要有本事咱俩在一个起跑线上跑。
杨东平:这个校长很牛,那你改造一个薄弱学校,那才本事,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不都这样的本事嘛,改造落后的学生、改造落后的学校。
程方平:有些比较好的学校,由于生源比较好,这个学生基本上课也不听,教材基本上两个星期教完了,他就是自学,你就是不教这些人他也能学。
王晋堂: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因为重点校学生好,所以升学率高。其实许多重点校老师校长也是非常努力的,做出了他们的付出,但是由于这种不均衡别人就不认你了,也很委屈。
中国中小学之间的竞争可能是全世界最激烈的
程方平:这里面还有一种恶性竞争,有一些民办学校不服气,我这个学生都是三流的,你那个都是一流的,你出状元,我现在也高价弄来几个,培养成状元,有的弄两年就弄出几个状元,这社会导向马上就过来了。
在这个时候,政府的督导评价,我觉得就应该起很好的引导作用,包括刚才我们说的这些,比如有些学校抓素质教育,教给学生方法,但是有时候硬性考试可能比别人少了半分、一分的,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压力特别大。无锡有一个小学,是按照东印书院办下来,他们的学校老师、学生、校长都对自己的学校文化非常认同,但是背向应试的导向。
杨东平:实际上名校的竞争跟单一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是互为因果的,越名校越强化应试教育,甚至把民办学校办学的空间可能性都取消了,所以这条路越走越窄,模式单一,所以中国的基础教育,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可能是全世界最激烈的,但是竞争中并没有出现模式的多样化、丰富性,所谓选择性,只是选择了学校,不是选择不同品质的教育,我觉得这是非常悲哀的。
王晋堂:咱们现在高中就是高校的预备班,所以高中不需要特色,只需要考进好大学,唯一的目标。
程方平:前一段他们还跟我说,说看教育质量,很多学校都在追求多元化的素质、个性化的教育,而且有些家长也在埋怨,说孩子没有童年了,但是老师就说,你要童年还是要成年,你要了成年就放弃了童年,这样的教育理念我觉得是非常危险的,人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应该有对应的生活,现在童年就是背着大书包,讲着大道理,做着不着边际的大事,没有这个童年,后边的成年也不是正常的。
畸形的教育培训市场 很大程度上是学校互相勾结所致
杨东平: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最近北师大教育学院张明贤他们公布的调查,就讲上学贵贵到什么地方?贵到辅导市场,就是贵到学校之外,家庭的负担学校只占四分之一,培训市场占四分之一。
王晋堂: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我碰到一个学生去补课,我就跟他聊天,你补什么?他一共补三门课,我说三门课得花多少钱?一年,签了合同,六万。当然他家长有钱,所以现在为什么这个市场能够发展起来,就因为家长有钱,不是所有家长,一部分家长。
程方平:还有一个特例,李先生不是提倡艺术人才嘛,我们现在艺术家教不了考高考的孩子,谁能教呢?就是那些对高考的考点特别熟悉的考试专家。
杨东平:我们学校四六级老过不去,所以新东方、雅思就出来了。徐小平就说,我们新东方很成功,在美国都上市了,为什么?是因为传统教育的失败,正规教育的失败。
现在畸形的教育培训市场,尤其是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很大程度上也是跟学校互为因果的,甚至是勾结的,很多老师反映这个问题,数学老师故意在上课的时候出奥数的问题,孩子不会做,老师礼拜天到那个地方去补,那些班往往是教师的亲属或者他们的办的。
程方平:很多小学、中学的门口都有很多的广告。
杨东平:后面有一个利益链,不完全是理念的问题。包括所谓的华罗庚学校的,很厉害的,在全区范围内招生,一开始十几个班,最后筛选到六十名学生一个班,全部上人大附中了,所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远远没有到可以安心的程度。
教育公平已取得很大突破 但仍然任重道远
王晋堂:两条,第一,很快的进步,总算有进步,过去走的路线说不行。
杨东平:新的方向已经形成了。
王晋堂:第二方面,真正做到了还任重道远。
程方平:另外,我觉得在教育部的改革过程中,包括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监督的问题特别重要。
杨东平:最近教育主管条例不是在公示吗,你们怎么看?
王晋堂:我主张晒晒太阳,马上就会起遏制作用,这是事实,当然这个事实不一定非得怎么样,是历史形成,但是今天只要拿出来大家会大吃一惊的,原来是这么一个“共建”!那大家肯定会群起而攻之,我也不希望造成这种局面,但是马上会收敛,偃旗息鼓。现在是很堂而皇之的在干不合法的事情,现在把它亮出来,就好了。
程方平:另外我觉得督导不光是督学,也不光是督刚才王校长讲的阴暗面,还有一个督政的问题,包括教师制度、教育投入,政府的行为、政府的评价,很多方面都应该通过督导这个渠道,把它进入到一个立法或者说调整的程序,比如说我们国家一直到现在的教育立法,都是星星点点的,我也非常奇怪,为什么每年只能有一两个教育法出台。改革开放30年,早就应该形成一个教育方面法律的一个系统了、一个体系了,我们现在很多方面没有法律可以依据,而且有些法十年都没有修订,我们现在发展多快,经济是一年一个台阶,但是我们的法停留在十年前,可能是十五年前,都没有修订,很多都三十年前了。
所谓我们那么强调依法治教、依法治国的国家,我们的法律这么滞后,我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的法在现阶段大家认到什么程度就出台,哪怕草案三年、五年根据实践去修订,这样好多事情就有法可依了。
现在大家说办一个学校,学校法为什么不出台,有什么标准呢?国家一天到晚说禁止乱收费,有什么依据啊,连什么叫乱收费的法律参照都没有,怎么能够遏制乱收费,所以这个乱收费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我们的法不健全,法的力度不够,也是使它久禁不止的一个原因。
王晋堂:现在有法不依,也不说不依,就拖着。
杨东平: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办教育班,现在哪个学校不办。
程方平:没有监督啊。
王晋堂:还有一个落实法的依据,学校均衡了,这些现象自然没有了,现在重点的不抓,老是说城市和农村挂钩,教师支教,这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程方平:比如督导,一般县一级、区一级,一般都是两到三个老弱病残撑着,比如朝阳区聘了大概100个督导,每个街道都有督导,这样就会及时的监督。另外,聘请了一些社会上的名流,包括民主党派的去督政,这样力度就很大了,这样我们看到的问题就及时通过正常渠道反映到政府、反映到地方权利机构,我觉得在这些方面,督导条例出台以后,我们也觉得,有了一些好的思路了,但是真正实现创新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了,还没有主动的参与式的创新的督导,这方面还是有点弱。
杨东平: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今天围绕教育公平的问题,把在不同领域,在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流动儿童的教育,包括教育法,涉及很多方面,也算是一个交流。就是刚才讲的那句话,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仍然是任重道远,让我们继续努力吧。
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