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开放类试题解答失误例析
作者: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 刘海燕 时间:2008/3/17 16:13:3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75
对这类题型的解答,只要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也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却有论述的合理与不合理之说。所以,要想使自己的论述做到合理,也并不是轻易能够做好的,这除了在平时的备考训练外,还需要了解一些解题策略才能够面地面对这种题型游刃有余。在答题时,不应只有自己的分析和说明,也应照顾到原诗,把原诗中的个别有用的诗词引用到你的分析中,这样使分析更显得有理有据,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辨证能力自然而然体现出来了。
题型分析
一、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失误及矫正】
评价题型常见的失误主要有:判断失误造成全题失分,阐明理由不得要领。但前者失误是最主要的。没有认真审题,也没有深入阅读理解诗词,想当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断失误,造成无为的丢分。在阐明理由时也只是蜻蜓点水,不能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或只判断而没深入分析。在答题时还会出现一种毛病,那就是不考虑诗论的内容,只是从诗歌本身来考虑,这样的答题一定是不准确的。
回答时应注意:题干中若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不能想当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评价语的评价角度:内容还是形式,全文还是局部,表现手法还是修辞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结合起来分析。一般而言,对题干中的第一问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大多情况下要同意这种说法,当然这不是绝对的。总之,第一问回答要把握准确,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具体分析时,要有原文意识,要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来分析评价,做到点面结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说教。回答时要两问兼顾,不能省略第一问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问而不展开阐述。每一问都有赋分值,一般说来,第一问给1-2分,若只回答第一问而没展开阐述,一般不给分;第二问给4-5分。因此回答既要紧扣原文,又要照应题干要求。
二、比较评价题型
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示例】
1 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 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更喜欢这两首中的哪一首?为什么?
【分析及答案】
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无论你认为哪一首更好都可以。关键是要能比较准确的说出该首小令所写出的意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答案参考:(1)相同点:两首小令都运用白描手法,状写秋景。(2)第一首作者把秋天傍晚几个特有的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创造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第二首小令作者写在秋意里对洞庭潇湘的观感,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失误及矫正】
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
这种题型回答时要注意: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
【示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6分)
春 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题春晚 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⑴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暮春之景,表现情感是否相同?并请说出理由.(3分)
【思路点拨】
首先回答:不相同。
然后回答:《春兴》抒发的是思念家乡之情。
《题春晚》抒发的是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
最后解释:《春兴》借助于落尽残花,四处飘泊的黄莺的景象透露出美好春景将逝,而此时的作者正漂泊流转在外,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思乡之情。
《题春晚》中落花、昏鸦、归来的渔樵构成了一幅恬静而又富有生意,和谐的画面,而此时的诗人正在吟风弄月,全诗充满着静而不寂的闲适之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