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住汉字字形谁之过?
作者:湖南师大附中 周红、黄翔 时间:2008/4/7 21:35: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32
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不时会见到如下令人尴尬的情况:外国人的普通话比我们有的国人要讲得好,外国人的汉字书写正确率比我们有的国人也要高。而最近几年,我国中小学生在他们的作业中写错别字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了,这是谁之过呢?我们认为主要是高考语文试卷这一“指挥棒”之过。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报刊电视上没有什么错别字。作者首先把好了第一道关,编辑又把好了第二道关,有时作者、编者还要校对好几遍,总编责编甚至还要过目,故读者看到的文本几乎没有错别字。可以说,我们从识字起就是与正字打交道,只是到了中小学的语文考试中,才见到了一些专为考试设置的错别字。正是这些错别字的出现,将我们学生的头脑弄成了一团浆糊。
中小学的各类语文考试中要考生挑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句),就是因为高考语文试卷是这样测试考生的。高考这样测试考生是不科学的,是反科学的。因为今天选出对的,明天选出错的,选来选去,甚至连教师自己也反而搞不清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泛化”。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人民教育》1998年第6期一针见血地指出,是“‘标准化试题’把语文教学引入了‘死胡同’”,此言得之。
ABCD四个选项中的错别字都能形成负干扰,使老师特别是考生越练越糊涂。我就有切身的体会,以前,“再接再厉”是在我头脑中入了骨的,教了几届高三后,我便有点迷失自我、辨不清正误了。直到语文组来了一位名叫厉行威的老师,我才重新记死了“再接再厉”。可以说,挑错别字这个题,不仅让广大考生在学习的黄金时段做了许多无效的劳动,而且贻害了他们终身!
更为害人的是,不少复习资料上将出题频率较高的汉字集中起来,别字(错字电脑打不出)异常醒目地放在前面,正字却放在别字后面的括号内。首先让考生识记别字,然后再去识记正字,如“再接再砺(厉)”等,这不是严重误导万千考生么?!湖南一本名为《学海导航•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上,如此归纳的(错)别字就多达836个,学生阅读之后不日益糊涂才怪!而这样的备考记忆板块,都在你抄我我抄你,真可谓流毒甚广呀!
好在2007年的18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有8套试卷没考这个题了。权威的3套全国卷有2套没有考,这更是一个良好的导向。今年新考纲对识记汉字字形要求的改动,将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题目存在的价值。我在这里强烈呼吁高考命题专家,别再出“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句)”这一害人不浅的题目了!我们完全可以让考生根据现代汉语拼音写汉字,也可以通过扣作文答卷上的错别字分来体现,别让他们花时间去接触那些在所有媒体上都难得一见的(错)别字,让他们多花点时间去阅读书报,认识更多魅力无穷的汉字吧。要知道,汉字里面也有大智慧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