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探究类”试题命题角度透视

作者:周春林  时间:2008/4/9 9:19: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11
  2008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部分的变动最值得关注的还是增加了“探究能力”的考查。《考试说明》中把“探究能力”界定为——“指探究疑难问题,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属于F层级。在谈到“探究”时,《考试说明》中一共提出了3点具体要求:“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2、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生必须特别注意强化训练。
  应该说,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多年来不管是全国卷还是分省(市)卷都有不同程度地有所体现。特别是北京市、上海市近几年来的语文高考命题对此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但第一次吃“探究题”螃蟹的,还主要是2007年广东、海南、宁夏、山东四省区。我们的视角不能仅仅停留在四省区卷上,应该放大到“立意于探究能力考查”的试题上。这类试题在形式上的共同特点是“答案开放、个性解读”,四省区试题还不约而同地表现出答题的可选择性。
  下面就2007年高考相关探究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作点分析,供师生们复习备考时参考。
  一、从疑点(难点)上设题,要求考生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作品意蕴。
  2007年广东卷文学类阅读第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思考,这两句话是自相矛盾的,这就产生了理解的疑点,而疑点往往也是阅读理解的难点。但是从文章的逻辑来看,它又是合乎情理的,这就要从文章不同角度层层深入分析思考解疑,从而发掘作品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二、在文眼上设题,考查思考领悟、概括分析的语言运用能力。
  2007年北京卷第20题:“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这篇名为《湿湿的想念》的文章是沈从文的孙女沈红回忆爷爷写的。“湿”是文眼所在,也是理解文章难点之所在。这道题难点在于对“湿”的特定含义的探究,从文章看,“湿”与水相关,与“泪”相关,但水与泪又都有内在与外在、客观与主观之分,这就需要概括出四个要点,才算是全面的理解。这道题对考生探究的精细和概括的准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在关键句上设题,考查多角度探究分析能力。
  2007年浙江卷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这份试卷现代文阅读选的是蔡家园的游记散文《泰山之思》,这篇文章借助雾中登泰山的所见、所感、所思,讲述对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和泰山精神的感触,表达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独特反思。阅读难度不大,但命题却非常有特色。为了引导学生在阅读后能由作品引发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作深层次、多元化的思考,抓住末句“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来命制试题,让学生从过去与未来、理想与现实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更深的感悟。理解这个句子应从全文的结构安排、语句艺术手法和文章思想内容等三个角度来探究。
  四、在拓展点上设题,考查联想、推断、创新能力。
  读书要“透脱”“人得进去跳得出来”,这样才能把书读活。其实“读活”的过程就是一个拓展的过程,也就是探究的过程。
  从内向外拓展。2007年广东卷实用文本阅读选的是新闻体的文章,题目是《访钢琴演奏家傅聪》,第21题:“根据傅聪的观点,演奏家如何才能使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不断地发展’,‘不断复活、再生、演变’?”命题的特点就是由文章的思想内容向外拓展。这类拓展类题目命制把握火候很重要,原则在于紧扣文本的思想内容设题,考生也要注意发掘文本深邃的意蕴,探究文本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外向内拓展。2007年海南、宁夏卷的实用文本阅读题,文章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叶圣陶在四川》,命题人从文本之外选取思考点,要求考生在文本之内筛选材料进行探究分析。“叶圣陶晚年曾用‘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来自勉。依据传记内容,探究文中哪一方面已经体现了叶圣陶的‘孺子牛’襟怀。请简要论述”。答案要求考生能够从文本内容“对子女循循善诱,呵护备至;对作者、读者精心扶植,热情宽容;对年轻编辑辅导提携,关心爱护”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分析。从中可见多层次内容的归纳分析的要求。
  概括起来看,2007年现代文阅读探究试题的命题跨出了自觉探索的第一步,设题点选择合理,对考生发掘文本的思想内蕴,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理性分析要求较高,因此难度较大。而考生要做出正确的解读,就要理清文脉,整合提炼,准确概括。因此这种探究能力的考查鲜明体现了语文性,方向正确。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