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分析对比艺术,理解文章主题

作者:周志军  时间:2008/4/21 21:49: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51
  著名作家冰心的《小橘灯》一文,在多处运用了对比艺术。不但是朴素清新的语言隽永含蓄,而且精警得神,突出了中心,深化了主题。在教中应认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一、抓住开头的环境描写.  分析“黑暗”与“光明”的对比  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开头的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学生很容易了解到这一环境描写的特点——仄仄的楼梯是“阴暗的”,天色是阴沉的,屋子是小而黑的,山路是黑暗潮湿的,山是浓雾迷蒙的——压抑,一种是人喘不过来起来的压抑。再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学生不难理解,这不仅仅是自然环境描写,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描写,这种压抑的感觉是社会黑暗、统治黑暗造成的。但是,小橘灯的光冲破了黑暗,令人欣慰,催人振奋。这样一分析,学生就初步了解了这光的内含,小橘灯的象征意义以及“我”的信念。
  二、抓住对小姑娘的言行描写  分析凄凉的现实与温暖的人情对比  文章描写了小姑娘家境的贫寒——“这屋子很小很黑”;母亲病重在身——“被头上有斑斑的血迹”。而在这样凄惨的现实中,小姑娘却把这清苦的家料理的井井有条:小砂锅微微冒着热气;对“我”微笑的欢迎;让“我”坐、“自己蹲”的热情招待;使“我”温暖亲切的安慰。小姑娘面对困难,友好热情的招待客人,不难使学生在脑海里对小姑娘的优秀品质和乐观的心态清晰起来。同时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
  三、抓住细节描写  分析面对红薯稀饭与甘甜橘子对小姑娘反应的对比  文章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再加上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当“我”问小姑娘“这砂锅是什么”时,“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们的年夜饭”强调了小姑娘家就是烤红薯稀饭过的这最重要的节日。而小姑娘却是笑着对客人说的,进一步表明了她,乐观的性格,同时,从笑的神态不难看出,红薯稀饭也是不易享受到的;然而,面对句子时,“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这两处细节描写突出了小姑娘的可贵精神。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年夜饭都是“红薯稀饭”,平时吃什么可想而知,却对甘甜的橘子无动于衷,“一瓤一瓤的”给了生病的母亲,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呀!这样一分析,学生们自然对小姑娘纯洁美好的内心世界敬佩不已。
  四、抓住小姑娘的外貌和语言描写  分析精神(高贵)与外表(弱小)的对比  分析重点段落(文章8、9、10自然段)时,结合作者对小姑娘的外貌描写,使学生了解这样对比的作用,从而更深入的了解到小姑娘的优秀品质。小姑娘对“我”的“安慰”显得镇静,做小橘灯时“极其敏捷的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表现她非常伶俐,最后送“我”走时“用销售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按到我的手上说“我们大家都好”。如果不读钱文,就小姑娘的这一系列表现让人很难想象这是个“只有八九岁光景”,非但貌不惊人,而且简直有点寒伧的小姑娘。因而更突出了小姑娘乐观的态度,使小姑娘的精神更家高尚,形象更加伟大。
  五、抓住文中对王春林德简要介绍  分析反动派的腐败无能与革命者的英勇无畏  挖掘小姑娘性格形成的根源  结合作品的背景,在于《历史》教材横向联系,不难看出,国民党反动派不但不积极抗日救国,还加紧镇压革命志士。但从文中交代看,王春林不但没因反动派的凶残就贪生怕死,而且勇敢的为进步学生送信。这样对比,小姑娘性格形成的原因便明白了——多难的家庭,催她早熟,是她勇敢;追随革命的父亲是她乐观,充满信心。从而使学生更加敬佩小姑娘一家,达到情感教育与思想教育向统一的目标。
  抓主题等走路的画面  分析文章在光线上的对比  提灯走路的画面,给人感受最深的就是光纤上的对比。一面是黑暗,一面是朦胧的橘红的光。这一点点光虽然微弱,但在黑暗的反衬下,显得那样鲜艳,那样突出。正如冰心自己说:“一切的黑暗阴沉只为了烘托那一站小橘灯的‘朦胧的橘红的光’,使我感到‘眼前有无限光明’。”这样一分析,“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便自然的“浮出水面”。
  通过对文章这几处对比的分析,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任务的性格特点,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思想,教师很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很愉快的学到了知识,接受了教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