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还是传播文化?余秋雨“用心良苦”

作者:李亚广  时间:2008/4/26 17:45: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19
  近日,余秋雨通过博客正式向“青歌赛”告别,还回应了青歌赛时的种种争议。他表示参与这个活动,目的不在于歌手和比赛,而是做文化传播普及工作,想要在浮躁的社会中借取这个能够吸引几千万观众的平台,来点点滴滴地渗透文化话语,扩大文化气氛,并称此目的已经达到(《东方早报》2008年4月22日)。
  从余秋雨略显疲态的话语当中,观众可以清晰感知到:一位文化名家对于文化传扬的厚重责任心。为了渗透文化话语,扩大文化气氛,弘扬我大中华文化,宁可在数千万观众的面前承受种种非议,单是这份大家风范的忍量,就让人高山仰止。在这一点上,笔者同样肃然起敬。但问题是,笔者更心存疑虑:余秋雨如此委曲求全,其借用“青歌赛”平台传播文化之举,价值几何?文化的传播又岂能只停留在简单肤浅的娱乐层面之上?
  其实,细心想来,余秋雨之所以能达到他所求目的,实乃情理中事。在娱乐大行其道的今天,信息一体化加强了视觉的社会普及,助长了文化娱乐化的需求。当国人过上了富足生活之后,享受性、宣泄性消费的比例在大众文化消费中便不断上升,人们宁愿选择气氛相对轻松活泼的文化消费形式,使之于快节奏生活下自我内心的紧张情绪得到释放,忧愁得到消解。而在此背景下,青歌赛设置吸引眼球的“文化素质考核”环节自是应运而生,因此造就了以历史文化学识著称的余秋雨的“用武之地”。表面上看,余秋雨是借了“青歌赛”这个平台传播文化,而实质,反倒是“青歌赛”沾了文化名人的光,只不过是把文化点评变成娱乐节目中能够哗众取宠的一处点缀,一个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卖点而已。
  正是这种名利场上“相互利用”的心态,将中华文化的传播停留在简单的“娱乐”层次上,从而大大消解了文化的本质意义。事实上,传播文化与百姓生活的结合,难道就只能抓住“娱乐”这根救命草不放吗?非也!在笔者看来,对文化学识的掌握的确不必是条条框框地死记硬背,是完全可以通过生活娱乐方式潜移默化来传播。借助“青歌赛”这个平台以大众娱乐消遣的轻松方式,寻求百姓生活对中华文化养分的汲取,是时代性使然,乃无可厚非。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娱乐化并非文化传播方向的全部,传播中华文化,不能动辄就依赖娱乐手段!所谓“玩物丧志”,文化与娱乐的结合必须有个“度”,文化传播讲求的是精益求精,应当不浮躁不冒进,不即兴说大话误导大众。
  一言以蔽之,余秋雨挥手作别“青歌赛”,未必就是坏事。至少,在今后的一些标榜有品位有文化的娱乐活动场合中,文化名家大言传播“孔子是战国后期人”的学识,不会再成为路人皆知的笑谈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