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罂粟花诱人的微笑
作者:周立雄 时间:2008/4/27 10:49:1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90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当心罂粟花诱人的微笑》。
上个双休日,我本来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因为,儿时的好伙伴秦阳打电话说马上回家。可谁知当我见到他时,差点儿没认出来,他脸色苍白,骨瘦如柴,说话有气无力,站就难得站稳,好像风一吹就会倒地似的。这哪是我记忆中的秦阳啊,在座的老师和同学可能有很多人认识他吧,就是前年毕业的那个秦阳,那个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帅哥。大家想起来了吧。大家一定奇怪,那么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怎么仅两年时间就变得弱不禁风了呢?原来都是毒品惹的祸啊。前年秦阳中学刚毕业,就去云南打工,出于好奇,他吸上了毒品,本想吸一次尝尝鲜就算了,可谁知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了第二次也就有第三次,……以后想戒也戒不掉了。他进了两次戒毒所,但出来后仍毒瘾发作,忍不住再吸,以致成了现在这样子。他说,他的毒瘾算是一辈子也戒不掉了,他想结束生命,他不想死在千里之外的他乡,他想把自己埋在生他养他的土地上,他想让人们看到他的坟墓就想到他被毒品毒害的惨状,吸取他的教训,远离毒品。我们以为他仅说说而已,可谁知,回家的第二天深夜,当人们已沉入梦乡的时候,他竟用一根绳索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一个仅仅比我,比我们在座的同学大两三岁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这个多彩的世界!悲痛之余,不得不扼腕长叹,毒品猛于虎,吃人不吐骨啊!
冷静沉思,我们不得不面对严峻的现实:秦阳的悲剧既不是开端,也绝不是结尾。
毒品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危害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从英国殖民者在我国东南沿海偷运鸦片开始,毒品问题,已经困扰我们长达两百年之久了。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毒品曾一度绝迹,但随着改革开放,毒品问题又沉渣泛起,继续像毒蛇一样紧紧地缠绕着我们,而青少年吸毒问题犹为严重,来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6岁以下的少年吸毒人数有所增加,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这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啊!
这些吸毒者,其惨状目不忍睹。他们毒瘾发作时,脸上无血色,呵欠紧相连,鼻涕与眼泪齐流,脑袋与手脚共舞,如果得不到毒品,就会烦躁不安、大喊大叫,甚至歇斯底里、精神失常,以致像秦阳那样自行了断,结束生命。而随着吸毒次数的增多,毒瘾会越来越大,即使有戒毒的良好愿望,也难以戒掉了。还有一部分吸毒者,采用注射的方法,由于多人共用一个注射器,而染上爱滋病等多种传染病,走上了另一条生命不归路。
毒品问题,不仅危害个人,更危害家庭和社会。毒品价格昂贵,有些人为了吸毒,搞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更有人铤而走险,偷、抢、拐、骗,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回想这两百年间,毒品夺去了多少人的健康,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夺去了多少家庭的幸福,夺去了多少财富,造成了多大的社会灾难,恐怕谁也计算不出来。如果任毒品问题蔓延,其后果可能要用著名的禁烟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一句话来形容:“国几无可御敌之兵,无可充饷之银”。我想,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也许有同学要问,既然毒品危害那么大,人们理应避之惟恐不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对它情有独钟,趋之若骛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据调查,吸食毒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出于好奇,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吸一次不要紧,可谁知人对毒品有极大的依赖性,一次吸毒,终生难戒啊;二是精神空虚,需要精神寄托和情绪发泄物,结果毒品成了他们最理想的对象,因为毒品可以暂时使人处于梦幻状态,忘记所有的不快和悲伤;三是上当受骗,这一类人最为悲惨,最值得同情,因为他们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染上毒瘾的。
好奇、侥幸的心理,青少年多于成年人;情绪容易波动,在社会上容易上当爱骗,青少年也多于成年人。这正是青少年吸毒的比例远远高于成年人的重要原因。
同学们,你们可知道,世上有这样两朵美丽的花,一朵是我们,我们是祖国的花朵;一朵是罂粟花,毒品的主要原料。同为花朵,都开得美丽动人,婆娑多姿,可是,他们却水火不容,因为,一朵是祖国的希望,一朵却是祖国的灾难。亲爱的同学,当罂粟花向你绽开诱人的微笑,向你散发迷人芳香的时候,你可千万要当心,它是美女蛇,当你靠近它亲近它的时候,你的精血,你的骨髓,你的精神,你的情感,你的生命,统统会被它吸得一干二净,到那时,你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同学们,在“6•26”世界禁毒宣传日到来之际,让我们再次重温并永远记住那八字箴言吧: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谢谢大家。
(发表于《演讲与口才》(下半月版)2007年第6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