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10字。
《微笑着面对生活》说课稿
(江西省南康市初中语文巡回教学说课稿)
赖积华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南康市教研室和 中学能提供给我一次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同时也感谢 班语文老师为这次巡回教学做了大量的综合性学习前期的活动准备与活动实施指导的工作,在这里,再次表示衷心感谢。在座的各位不少都是多年把关初三语文教学的有经验的专家、教师,今天,在各位面前班门弄斧,上了一堂不够成功成熟的课,还请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多批评指正。
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是新课标语文教材的一个亮点,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活动,是指在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听说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动参与,主动探究,重在突出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活动。其综合的含义极为丰富:它是知识的综合,如语文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它是精神的融合,如人文精神和学科精神的结合;它是知识实践的结合,如知识到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知识;它是实践与实践的结合,如问、听、说、读、画、写的结合;它是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结合,如以正确的目标,饱满的精神状态,选择恰当的方法,完成一个出色的过程。《课标》在“课程目标”:“综合性学习”部分提出“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部分又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纵观近几年江西省中考语文命题趋势,在试题的命制上语言积累与运用这一板块多次出现综合性学习活动考查试题,从2005课标卷的“我所了解的孔子与孟子”,到2006年的“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和今年的“红歌会”试题,综合性学习已经成为了江西省中考命题及全国各地中考命题的一道试题特色菜肴。同时,江西省命题要求“体现江西地域特色”。
而在作文这一块,能够彰显文化底蕴的这一类作文已经成为评卷老师的宠儿。溯流而上,在时间的两岸,文化底蕴类作文的花朵枝枝傲然。从2001年全国高考压轴之作《赤兔之死》开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几年间风靡全国。文化底蕴类作文得分明显高于一般作文,足见这类作文的强大攻势。而要能在考场中写出这类文章,我们语文老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平时文化底蕴的积累,如了解中外历史名人,积累名人名言、诗词名句,阅读课外名著等。“厚积”才能“薄发”。其次,还应教给学生写作文化底蕴类文章的创作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半而功倍。(一、情景再现法二、典型人物法三、诗词引用法四、想象新编法)
结合以上内容要求与试题命制评改特点,根据教材特点,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历史著作和古典诗词,“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是与阅读部分相照应的,主题内容是“话说千古风流人物”。在“单元提示”中说到,学习这些文章,不但能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受到古人的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词五首反映了作者作者个人的心境和情趣,反复诵读,你将跨越时空的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而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对本单元内容的进一步的梳理与综合,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的积累。
这一单元的内容,及综合性学习这应该是我们各校上半学期应讲述的内容,也就是说,这些内容已经学习过了,那么,再拿出来进行学习,我想,应在原来学习掌握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层的再学习,才能真正让我们的学生有收获,有启发。所以我将活动目标确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