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你的教育事业留下遗憾

作者:肖丽娜  时间:2008/4/29 22:31:1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08
  在一次作文审题立意课堂教学中,为了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我准备了一些小卡片,并在每张卡片写上一句名人名言并附插图,准备把它们作为礼物嘉奖审题准确的学生。因为有礼物的“刺激”,一开始学生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参与欲。但我只准备了十张卡片,自然不可能全班都得到,而且,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我还有意无意地喊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这堂课将近尾声的时候,我分明听到了学生中有叹息声。甚至有一个女孩子当场就抱怨说老师一堂课都没叫她,太不公平了。这实在大出我意料之外,也违背了我的教学初衷——让学生乐学好学善学。因此,我觉得自己有必要对这堂课进行反思: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当老师的是否会有意无意地勿略大部分而只关注少部分?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以前的课堂上也曾出现过,只是由于我当时只把她当成个别现象而忽视了,并没有往心里去。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但前提是我们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如果学生对老师叹息了甚至失望,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日后发展!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稚嫩而敏感的,它经不起一次两次的打击,长此以往他们会对学习失去兴趣的。或许在课堂上不会再看到那么多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更听不到课堂上大胆的质疑,那是多么可怕、多么令人遗憾事情呀!早就有专家呼吁过:要让课堂成为最有活力的地方。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觉得课堂非常有趣、非常有用,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让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实实在在的关注学生的学习质量,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因此我认为在平时的课堂上要针对学生出现的种种细节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是一种细致的工作,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经历许多的转变,而这些转变不一定表现在重大的事情上,有很多都在细节中体现,所以要关注学生的细微反映,及时引导。有人说教育是遗憾的艺术,我想如果将工作做到细微处这种遗憾恐怕就不存在了。 在此忠告各位同行:请关注课堂中的各类学生,公平对待他们,勿让你的教育事业留下遗憾!
  用爱“惩罚”
  身在高三,总有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当学校生源下降了之后。高考的压力,学校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我所面对的一百多双充满期盼和信赖的眼睛,想到这些都会让我寝食难安。也许因为这样,感觉自己变得比以往暴躁了很多,好像动不动就会发脾气。
  上到高三,学生们比以往勤奋了许多,然而,这并不能让他们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因为各科的功课实在太多了。考虑到学生的负担太重,我并不敢随意布置作业,但对于自己所布置的作业,我总是很在乎,在乎做的人多不多,在乎做的质量好不好。有一次,在复习完诗歌鉴赏之后,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专题作业,要求学生用两天时间完成,但是,在两天后,只交上二十来本,在我的一再催促下,又多交了二十多本。等到批改时,我发现作业竟然有大量雷同现象,这让我不由得无名火起,那感觉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拣别人扔掉的西瓜皮吃,愤怒是因为孩子们的不争气;心痛是觉得自己没有能力给孩子买西瓜……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火了:假设上帝给每个人都准备了一块泡泡糖,有人走的快,最先拿到了自己的糖,放到嘴里开始咀嚼,当甜味消失后那人把它吐了出来,接着走过来另外一个人,他懒得再往前走,看到了地上被扔掉的糖,于是弯腰、拣起,放入口中;抄作业正是如此,你们为什么不能再坚持一下,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不能等一等,为什么要吃别人扔掉的东西?可能是因为话说得太重了,从此以后,抄作业现象嘎然而止。可是,我分明感觉到学生对我敬而远之,不似往日亲近,甚至连一向与我有说有笑的科代表,每次来交作业之后,都匆匆忙忙就跑,很有老鼠碰见猫的味道。这件事让我一直很内疚,我常想,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冷静一点,说得委婉一些,这样就不会让那些学生那么尴尬,也不会在师生之间划下这么深的一道裂痕了。古人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真是金玉良言!
  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看起来是最不值得爱的时候,然而又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此时的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指点。因此,无论是委婉的提醒,还是严肃的规劝,无论是厉声的棒喝,还是适当的责罚,都应当从有益于学生身心目的出发,切忌感情用事。否则,虽能逞一时之快,但学生那颗稚嫩的心也许就会被你的粗暴伤害了。试想,当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重击,我们的教育能够收获到什么?也许是对某学科永久的厌恶和冷落,也许只是对教育者难以消解的敌意和对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鞭挞儿童是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
  教育是一种呵护,教育也是爱的艺术。我们自然应该多从正面去激励和引导,即便是责罚,那也应是饱含爱意的劝告。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