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语法巧解高考文言实词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08/5/7 12:12:0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39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1.庭除甚芜 除:废弃。(2005年浙江卷)
例2.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行旅:旅行游览。(2004年全国甲卷)
例3.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2000年全国卷)
简析:例1中“除”作形容词“芜”的主语,应是名词,解释成动词“废弃”错误(正确解释是“台阶”)。例2中“行旅”做了动词“至”的主语,是名词“行远路的人”,解释成动词“旅行游览”错误。例3中“樵”做了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木柴”,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1.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2007年全国Ⅰ卷)
例2.崔杼相之。相:辅佐。(2005年北京卷)
例3.善才绳之。绳:捆绑。(1997年全国卷)
简析:例1中的“祠”和例3中的“绳”都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正确。例2中“相”有动词、名词和副词三种词性,用在“之”字前,是动词,解释正确。
3.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第一个词。
例1.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2007年全国Ⅲ卷)
例2.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2006年全国Ⅱ卷)
例3.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条:整理。(2005年浙江卷)
“条”和“其言”是名词和名词性结构连用,“条”解释为动词“整理”正确。
例4.世家歙州。家:定居。(2004年浙江卷)
例5.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卷)
简析:五个例子中的“城州”“意季布”“条其言”“家歙州”“雨雪”都是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城”“意”“条”“家”和“雨”都用作动词。五句解释正确。
4.分析句子,看加点的词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词性推断词义。
例1.间以婀娜之声。间:间或。(2006年湖南卷)
例2.君行坏堰。坏:使…毁坏。(2004年浙江卷)
简析:分析句子,可看出例1中“间”做谓语,应是动词“间杂”,“间或”是副词,解释错误。例2中“坏”做名词“堰”的定语,应该是形容词“毁坏的”,不是使动用法,释义错误。
5.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纠:检举。(2006年湖北卷)例2.益跅弛,不问生产。生产:生活与财产。(2005年山东卷)
例3.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祷请:向神灵祈求。(2004年全国甲卷)
例4.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访问:咨询,打听。(2004年全国甲卷)
简析:例1中的“纠”与“劾”是同义词,解释正确。例2中的“生产”是同义复词,做了动词“问”的宾语,另外释义“生活与财产”中的“生活”与“问”也不搭配,应译为“产业”。例3中的“祷请”和例4中的“访问”都是同义复词,即两个同义的单音词连用,释义正确。
6.释义套入原文,看前后搭配是否恰当,看是否合乎清理。如果搭配不当,释义就是错的。
例1.南迫洛阳。迫:逼迫。(2006年天津卷)
例2.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2005年重庆卷)
例3.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2004年湖北卷)
例4.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请假:请求休假。(2005年江西卷)
简析:把释义“逼迫”套入例1原句,与后面的“洛阳”不搭配,与“逼迫”搭配的应该是“人”而不是“物”,释义错误,应释为“抛弃接近”。把释义“质问”套入例2原句,与后面的“田券”不搭配,与“田券”搭配的应是“抵押”。例3中释义“空闲”是形容词,不能带宾语,套入原句后与“吏事”不搭配,释义错误,应释为“熟习”。例4中释义“请求休假”套入原句,主语是县令,不合情理,译成“约定期限”才能贯通文意。
7.结合文言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帮助判断实词用法。
例1.再四皆不然。然:这样。(2007年辽宁卷)
例2.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2007年山东卷)
例3.致能歌者。致:使……到来。(2006年北京卷)
例4.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2001年全国卷)
例5.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其都督:他是都督。(2000年全国卷)
简析:例1中的“然”据上文“发火器”看,应是通假字,通“燃”,解释错误。例2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释正确。例3中“致”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解释正确。例4是被动句,“拔”字解释正确。例5是主谓式判断句,“其都督”即“他是都督”。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