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部大语文阅读总结
作者:王腾生 时间:2008/5/11 14:35: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620
一. 明确大语文阅读的意义
每学期初组会毛桂琴主任、教研组长都强调大语文阅读的重要意义,要求初中部及小学部按大阅读的计划认真实施。为了让语文老师更深入的理解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大家结合平时的教学和相关的理论学习,写一篇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这些文章现已编入《千年儒风》)。教务处要求语文组根据各年级的不同阅读水平报请购买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二. 开展大语文阅读的思路
首先,列出阅读书目。根据七八九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各备课组、教研组讨论的基础上列出各年级课外阅读书目,并要求各备课组在阅读课上加以指导阅读。(“阅读书目”见附录)
其次,教学激发兴趣。教师应在学生阅读之前指导如何阅读,教给阅读方法。可以通过课内的阅读教学引发学生课外阅读,也可以精选名著章节进行课内教学激发兴趣。尤其是教师应该以自身的文学修养和魅力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鉴于我校的实际情况,应该引导学生在宿舍(中午、晚上休息前)、家中(假期)热爱阅读。教师应鼓励在班级建立图书角、把宿舍“物品架”变成“书架”。当学生对“书”爱不释手时,那么,我们就离大语文阅读不远了。
再次,做好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的阅读成果应该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下来,并且读有心得。“万长高楼平地起”,只有阅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才会提高。每个章节或篇目的阅读要求做好读书笔记。根据组会讨论,读书笔记有以下几项内容:①阅读类别,包括名著、寓言、童话、科幻、其他类;②书(篇)名、作者、国籍、朝代;③摘抄优美词语;④摘抄优美句子,品析语句,仿写句子;⑤概括文章要点,包括好的构思,精彩的内容;⑥抒写阅读感受⑦每天积累名言。
教师对读书笔记应加强监督检查,优秀的应给予表彰,激励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阅读。
最后,阶段性检测成果。根据组会讨论,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各年级在月考试卷中加大名著阅读分值,既检测学生阅读效果,又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视;②组织各项竞赛:A各年级根据阅读的篇目交换出好关于课外阅读的知识性竞赛试卷,开展竞赛,表彰优秀;B参加各项征文;C参加学校组织的和语文各类相关的竞赛;③编辑校本教材(包括古代诗歌赏析、古代散文、现代抒情诗歌、现当代精美散文),作为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同时作为省级课题研究材料。要求各年级按照所需背诵篇目化整为零,贯穿在平时教学中。
三.落实大语文阅读的情况
开展大语文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在片区公开课上,肖四金老师执教的《走进〈三国演义〉——我看英雄人物》一课,获得众多老师的一致好评,为如何开展名著阅读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操作范本。这也是语文组在探讨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一种尝试。事实证明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了较好的检测,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种教学模式是精选名著片段、课外精彩篇章进行教学,这在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中李鹏老师执教的经典记叙文赏析课上得到了体现。教学中教者较好的教给了赏析的方法;第三种教学模式是针对课内教材进行的。有廖正志老师执教的《小巷深处》的课本剧的表演,有曹淑霞老师执教的《卖油翁》的小品的表演,有陈艺勤老师执教的《沁园春》的文学欣赏课。这些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它让学生明白语文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
2.在纪念孔子诞辰2557周年学校首届读书节活动中,语文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几个同学合作出版的关于课外书的读后感的手抄报、“我喜爱的精美散文”的手抄报比赛;有八年段关于《范进中举》的课本剧的演出;有七年段的诗歌朗诵、《最近比较烦》小品表演;尤其是关于名著的征文,学生写出了较高水平的作品(现已编入《千年儒风》)。期间举办的“跳蚤市场”、“书香超市”吸引了众多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买书、读书的热情。
3.在泉州市近两年举办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小论文竞赛活动中,成绩显著。有王腾生指导的吴莎莉、郭丹妮、蔡芳印获一等奖,李丽萍获二等奖;陈艺勤指导的李嘉微获三等奖。另外,在石狮、泉州举办的“绿浪”杯等各项现场作文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陈艺勤指导的邱文绿获石狮赛区一等奖、泉州赛区三等奖;王腾生指导的郭丹妮、陈绵绵分别获石狮赛区二、三等奖,廖正志指导的高玲玲获石狮赛区二等奖。另有李鹏、林金辉指导的学生获三等奖。去年寒假,初中部老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剑影”杯“我与名著阅读”网上征文活动。在首届全国民办学校中小学生征文比赛中,共有二十多个学生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从各级各类比赛中初中学生获得了不少荣誉。从获奖学生看,他们都是喜欢阅读的。从我班郭丹妮身上可以看出,即使到了初三的紧张时刻,她仍然在抓紧时间阅读《莎士比亚悲剧集》等书籍。
除了各类竞赛,老师们还指导学生在《石狮日报》、《海峡教育报》等报刊发表作品,近两年,仅九年级学生就已经发表了二十多人次。
4.七、八年级学生已经逐渐养成阅读并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教务处专门安排了一周一次的阅读课,让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各年段已经逐渐用书籍作奖品奖励学生。班级图书角里有了较多的书籍,甚至七年段办公室都有小小图书角。
学生回宿舍后有较多学生看书读报。
四.存在的不足及反思
1.教师的大语文阅读意识不强,虽然大会小会强调如何加强指导、如何激发学生阅读。但是,大部分老师反映,学生的作业多,没有时间阅读。因此,并没有多少老师真正去落实。班级图书角至今还不够健全,读书笔记检查不够实在。对学校安排的阅读课虽然没有占用,但指导力度不够。在听取八年级阅读课的基础上,张文宝主任特地参加组会,强调教务处安排阅读课的意义及阅读课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没有一定的目标,只能让阅读课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因此,教师应加强大语文阅读的意识。
2.教师本身也许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但是,疏于或懒于去激发学生引导学生。其实,教师如果能将自身的阅读经历和体会去感染学生,学生是有兴趣去阅读的,尤其是七八年级的学生完全是有时间有热情的。我曾在班级诱发学生,说泰戈尔、希区柯克、马克•吐温、欧•亨利等作家的作品如何吸引人,如何有悬念。结果,就有很多学生问到哪里可以买到他们的书,甚至有学生在假期打电话询问。有的真的买了书籍。我想,不是学生不想读书,而是教师没有很好的去鼓动他们。因此,归根结底,学生不读书,责任在老师。
3.学生在课余读书的热情还不够高,面还不够广。许多学生是被迫阅读的。
我认为大语文阅读不单是语文老师的事,而是我们所有教师的事。经常看到老师强行没收学生的课外书(诸如杂志、名著等)。这无疑在剥夺、打消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年段、班主任、课任教师应该恰当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而不是一“收”了事。
4.学校的大语文阅读环境还未形成。文学氛围不够浓厚,初中老师忙于抓学生过关、抓学生考试。单凭语文的几场竞赛是无法形成读书氛围的。因为,其他科目的老师,只要作业量加大一些,就能让学生疲于奔命。哪还有闲情逸致读书呢?课外阅读在疲惫的夹缝中进行,势必影响读书的积极性和效果。另外,关于一些知名作家的讲座还没有举行过,条件成熟之后,是有必要的。
当然,变学生的“要我读”为“我要读”是可能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责任心,要下苦功!
附:中英文实验学校初中生阅读书目
七年级:(1~4、9~11必读,其余推荐阅读)
1.《西游记》 吴承恩
2.《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J.K.罗琳(英)
3.《童年》 高尔基(俄)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俄)
5.《猫城记》 老舍
6.《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马克•吐温(美)
7.《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德)
8.《堂吉诃德》 塞万提斯(西班牙) (上学期)
9.《繁星》 《春水》 冰心
10.《安徒生童话》 安徒生(丹麦)
11.《巨人三传》 罗曼•罗兰(法)
12.《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美)
13.《呐喊》 鲁迅
14.《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精选》 马克•吐温(美)
15.《生命的留言》 陆幼青
16.《人间鲁迅》 林贤治
八年级:(1~5、9~11必读,其余推荐阅读)
1.《水浒传》 施耐庵
2.《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英)
3.《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英)
4.《三国演义》 罗贯中
5.《爱的教育》 亚米契斯(意)
6.《三毛作品全集》 三毛
7.《平凡的世界》 路遥
8.《欧也妮•葛朗台》 巴尔扎克(法) (上学期)
9.《朝花夕拾》 鲁迅
10.《骆驼祥子》 老舍
11.《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12.《张爱玲作品全集》 张爱玲
13.《围城》 钱钟书
14.《雷雨》 曹禺
15.《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另外,优秀的杂志如《读者》、《意林》、《读者俱乐部》、《视野》等,优秀的图书如《时文选萃》、《智慧背囊》、《小故事大智慧》等由各年级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