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原来如此!……”的潜台词
作者:卞志毅 时间:2008/5/14 11:16:3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486
我让学生认真体会那一节文字,然后把情感融入其中朗读。几次试读后,从沉缓的语速、强而有力的音节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抑的震撼力。
师:我听出这情感是复合而多味的,谁能把这复合多味性,也就是把这“!”里蕴凝的内涵,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明晰地揭示出来?
生:这是出人意料的震惊,震惊于“已经解往南京”与此前传说的“可以赎出”相去甚远;震惊于1月17日被捕,2月7日便遭残杀;震惊于一次秘密枪杀的进步人士竟是如此之多。
生:柔石等人是先生的好朋友,是中国的好青年。闻此噩耗,先生必然感到沉重的哀痛和无限的悲凉。
生:我以为这“!”里最浓烈的是对反动派卑劣凶残的无比愤怒。
师:我看有的同学还在皱眉思索,是否还有其他见解?
生:反动派的秘密枪杀,说明他们是黑暗中正在灭亡的动物,他们已无法抗拒革命作家不断壮大的阵容,不得不使出最最凶残的手段,先生对此,表达了凛然的鄙视。
师: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很深刻。
生:我不同意说先生的震惊完全出乎意外,因为此事发生在1931年,而不是刘和珍等遇害的1926年,那时他对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不料,不信他们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此后5年中,大量血的事实,使他对反动派本质的认识要清醒深刻得多。对柔石信中把官府还看得太高,先生指出了他善良的错误。因而对柔石等人遇害,他不会完全出乎意外。
师:大家谈得很好。那么这“……”的潜台词又是什么呢?
生:是以上那些情感的暗示。
师:何不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生:正如文中所说:“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生:还有文章结尾所写:“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生:这是无言的揭露和控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