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细雨度春秋——邹忌讽谏与做人之道

作者:重庆市云阳中学 张锋  时间:2008/5/14 23:31: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788
  和风细雨度春秋——邹忌讽谏与做人之道
    夜读史书,每每为比干直谏遭受菹醢之刑而两股战栗,为魏征犯颜直上不计后果而提心吊胆。掩卷思索,刚直忠烈之士的英魂飘然而来,眼前是劲健的身影,如炬的目光,耳畔是愤怒的呐喊,哀怨的泣诉。
  难道忠言一定逆耳?
  《战国策·齐策》有邹忌讽谏齐威王而令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典故。邹忌以自己因妻爱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而“蒙蔽”之事,委婉指出齐威王“蔽甚”,从而使齐威王广开言路,兴利除弊。正是邹忌的婉谏,才使齐国极一时之盛。设若邹忌直谏,齐威王纳谏尚未可知。历史上臣子婉谏的这则显例之所以广为流传,还不是因为它彰显了语言的力量?须知:委婉的话语往往胜过雄兵百万。
  比干的悲剧或许就在这里:忠诚而又刚烈。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济世情怀本无可厚非,但没遇明主,却言辞激烈。充满血腥的酷刑葬送了英魂,成就了悲剧。设若如邹忌般婉谏,纣王还会如此对待自己的叔父?忠烈之士的悲剧或许就是个性悲剧、话语悲剧。两相比较,魏征是幸运的,他幸运遇到雍容大度的帝王。但是,倘若他也学学邹忌,那么,贞观之治的光环或许更为闪耀。当我们为历史选择了魏征而击节叫好的同时,是否为魏征的身影遮蔽了众多“邹忌”的光彩而扼腕叹息?
  可见,忠言不必一定逆耳。
  说话貌似小儿科,实为大学问。它不仅涉及交际技巧,更涉及做人的哲学。
  君不见,两男士坦诚争辩,结果闹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君不见邻里纠纷不断,有人直言相劝,结果怒目相向,甚而恶语相欺?做人,岂一个“忠”字、“正”字就能了得?须知:为人忠正,老实厚道,只是做人的前提;善于说话,协调关系,则是做人的关键。一个人,直言并非出于歹意,而实际效果往往与歹意的效果又有何异?
  有“文化昆仑”美誉的钱钟书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为人谦和幽默。当记者要求登门采访时,视名利如浮云的钱先生婉言相拒::“喜欢蛋,又何必非要看下蛋的母鸡?”诙谐之语既表明态度,又婉拒有度,充满机趣,更体现其做人的哲学:谦和,求善。我们并不排斥疾言和棒喝,但顺耳之言中包含着睿智和准则,这才是做人的极致。钱先生秉承自己的做人准则,不与人交恶,才得以诗意地栖居于一方斗室,于文化的沃土之中书写了一个真正的“人”:谦谦君子,文化昆仑。
  怀忠正之心,说顺耳之言,既给人勖勉,更给人警策。坦荡君子当如此做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