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数字 “三”,教活文言文——浅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艺术

作者:湖南省炎陵县第一中学 王理尧  时间:2007/1/26 16:28:3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61
  【内容提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按常规模式来教的话,有时是很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所以我们应另辟蹊径,寻找一种既新鲜又轻松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师难教,学生难懂”这一难题。我要介绍的就是数字概括法。在本文中,我运用“三”这个数字,把《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综合与概括,请大家指正。
  【关 键 词】 数字  文言文  教学  艺术
  文言文教学历来都是令语文教师头痛的一大难题。其原因是枯燥乏味又深奥难懂。如果在教学中能采用一些特殊新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巧妙地运用一些数字把文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出一些规律,这样的话,学生既容易接受,更容易记住。
  我这里要谈的是利用“三”这个数字概括《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一些内容,与大家共赏。
  (一)、情节内容中之“三”。
  ⑴邹忌之“三比”、“三问”:邹忌自恃其美,三次与徐公相比。又三次分别问“其妻”、“其妾”与“客”,其“孰与城北徐公美?”欲与徐公一比高下。
  ⑵“妻”、“妾”、“客”之“三答”:皆曰徐公不及邹忌美。
  ⑶邹忌之“三思”:邹忌见徐公后,自知不如徐公美,而“其妻”、“其妾”、“客”为何皆曰其比徐公美?三思之,原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而“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⑷邹忌之“三喻”:邹忌由小及大:由己而及人,由家而至国,想到朝廷君王所受到的蒙蔽。于是以“臣之妻私臣”而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而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而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进谏于齐王。这样就非常形象地揭示了“王之蔽甚”的道理。
  ⑸齐王之“三赏”:齐王听了邹忌的谏言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下令:“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⑹齐王纳谏之“三效”:“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国在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邹忌进谏技巧之“三”:
  ⑴由小及大,由家中小事而推想到国家大事。
  邹忌能够由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而联想到君王在朝政上被蒙蔽,不了解实情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稳定与发展这样的大事,从而避免了在进谏中的空洞说理,做到以事实说话,用真诚打动齐王。
  ⑵循循善诱,逐层深入。
  邹忌作为当时的一大谋臣,足智多谋,深谙君王的心理,是很注重进谏的方式的。如果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地指出君王的过失,不但难以收到进谏的效果,反而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在进谏时,循循善诱,逐层深入,使齐王很乐意地接受了他的谏言,收到了较好的进谏效果。
  ⑶旁敲侧击,巧妙设喻。
  邹忌进谏的目的是要指出君王的过错,即不能明察中听,但又要注意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进谏时没有对齐王进行公开批评,而是以切身感受旁敲侧击,巧妙设喻,希望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并且在进谏中邹忌善于把君王的过失含蓄的说成是宫妇大臣们的过错,使齐王既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又不怪罪于他。
  (三)文章写作特色之“三”:
  ⑴用笔简洁,剪裁巧妙。
  全文只有三百多字,除了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稍作详细的描述外,后来的进谏与纳谏及效果都只作概括性的叙述,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蔽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中心更为突出。
  ⑵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等因素都具备,且对人物的刻划特别讲究: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邹忌被其妻、妾与客蒙蔽后一段描述。
  ⑶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表述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这样,既很好地刻划了人物性格,又不显得啰唆。
  从整个全文的语言来看,作者很好的运用了“三叠”的手法。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很好的把握这一点的话,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