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作者:宏缘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汪燕 时间:2008/5/19 11:59:0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72
叶圣陶先生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托尔斯泰有关习惯的名言说的更妙:“好的习惯使人成为天才,坏的习惯能使人成为囚徒。”所以我认为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主要切实抓好以下四方面:
一、培养初中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说到这一点,可能很多老师都觉得自己有做,但关键是看你做实没有。我的预习作业是要求学生在读课文中完成。第一读画出你不认识的字词,然后查字典解决,再把字词抄写在作业本上;第二读要流利的朗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第三读要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读,去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做了以后,在你上课的时候,学生对课文就比较熟悉了,同时也有自己的看法。
初中的学生本身就很有惰性,你只是叫他复习,他可能会叫你失望。所以,一般我都要检查。现代文我就检查字词、拼音;古文我就检查字词的翻译。反正,你不养成习惯,那学生也不行。
二、培养初中生养成勤于阅读、勤于积累的习惯。
语文考试中阅读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列,而学生做题的效果却不佳,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学生的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主动权,“长此以往”,学生在堂上就少了自己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学生根本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阅读能力。今年一个转校生的话给了我一些启示,他们的老师上完古文之后就开始讲阅读方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在想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养成勤于阅读,不断积累知识、经验的习惯,这可能能提高他们的阅读等能力。这可能要等实践过才知道。
不过我见过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后,归纳出阅读说明文应主要弄明:A、说明的对象是什么?B、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C、采用哪种说明顺序?D、说明的对象有哪些特征?E、说明的语言有哪些特色?在教授学生学习第二篇说明文时,这位教师就指导学生分初读、精读、研读三步,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归结说明文要弄懂的五个知识点。通过这种堂上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文章的阅读方法,改变漫无目的的不良阅读习惯,就达到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所以今年我打算试试这种方法。另外我还打算把以前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方法坚持下去,进一步培养初中生自觉养成开展课外阅读的习惯:
A、养成每天阅读佳作的习惯。
B、养成每天做阅读记录的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名篇后,把佳作的作者、梗概等记录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约促,也是一种知识积累。
总之,初中生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过程中,都应养成自觉摘抄、作读书笔记等积累知识的习惯。
三、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现在胎教特别的流行,我想这就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婴儿哇哇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他们自身知识不断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他们进入了成长的“烦躁期”,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点不耐烦,根本不作深入思索。俗语说的好: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亦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如果这学生能深入思考,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想到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翻开字典,发现主持人念错了,那么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我经常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做一个单元的练习题,我读他们积极思考回答,有时候还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这样既训练他们边听边思考的习惯,又节约了时间,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培养学生系统复习、笔记积累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有很多问题,尤其是诗歌鉴赏和作文指导两方面,希望前辈们多传授经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