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作文独家解析:无鲜明创意但更大气

作者:不详  时间:2008/6/8 10:02:51  来源:网络转载  人气:1205

  而今年有的题就比较实,比如全国一卷的关于抗震救灾的材料,非常具体。我觉得这个题出得不错,材料给的是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地震发生之后,我们的国家领导,我们的人民军队的战士,三军将士舍身忘死,我们来自全国的乃至世界的志愿者,全国的人民,医务工作者,那么多的教师,为了学生付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那么多基层干部,舍小家为大家,一家十几口人全都遇难,但是多少天一直忘记这一切,投入到求救他人的生命之中。他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他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能让学生老回想天空,“诗意地生活”,就特别的玄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我觉得作文跟做人是联系的,还是要让学生关注生活。 
  陕西出的也是抗震救灾的题,辽宁是关于青年公德的,这些都是直面生活的题,学生得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他得直面人生,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否则他是谈不出深度的。我有一次关注美国的作文,他出题的时候侧重出评论,就是给你生活中的一件事,发生在最近的,让你谈看法,我觉得这个方向比我们出的,像07年那些玄虚的作文题好多了,或者说不可同日而语,它对学生方向的引导是好的。 
  主持人:我觉得这是两种趋向,一种引导考生更关注现实,一种让考生有更多想象的空间。 
  于树泉:想象的空间培养也不一定是让他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下,这种想象也是没有方向的。实际上关注生活,也不排斥想象。比如说人大附中做过一次作文,就在高考之前,我们也给了有关抗震救灾的材料,我觉得要是全国的作文题北京出的题和人大附中出的题几乎是一样的,我们给了“那么多的第一次”,中央领导第一次来到抗震救灾离震中最近的地方,陆海空三军第一次大规模的投入抗震救灾,包括国家第一次要为这些遇难人员建立DNA数据库,而且有人提议要为遇难人员建一座镌刻着所有遇难人员名字的纪念碑。这么多第一次,为这些遇难人员举行全国哀悼日等等。 
  我为什么说它不排斥联想呢?有些同学就想到了,说我们的三军将士开赴抗震救灾现场去救灾,外国记者、西方记者问说:“你们军人来,怎么不带枪啊?”这位同学就联想了,他说美国新奥尔良发生海难,我们去过,走了没几天海难就发生了,很危险。当时据说军队是三天以后才到的,到了以后一个个全副武装,有盗窃的,是带着威慑去的,而不是去救人,而我们去了以后,都是舍身忘死的去拯救那些废墟下的生灵。本身这就是联想,由我们这么做,而某些口口声声喊人权的国家,实际在最关键的时候,他们不是以人为本的,这本身就是一个联想。我觉得让学生写作文,还是让他从实处落笔为好。 
  还有一点,07年作文有的文题出得不太好。比如说有这么一个作文题—《卖画》。一个小孩摔倒了,小孩的四周站着三个人,这三个人同时喊出事了,我觉得这个题出得有点“晦气”。四川出的《坚强》,和这场地震密切相关,当然不一定要写地震,我没看到原题,如果就是这一个坚强的题目的话,固然可以写地震,也可以不写地震,“坚强”还是非常宽的。 
  首先题目指向的是抗震救灾中,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坚强,但是写的时候得有角度,得写出个性来,写出情感来,不能变成现象或者材料的罗列,一定要有角度,从某一个侧面去写为好。如果它没有写作内容限制,写地震之外的内容也不是不可以,有很多历史上古往今来坚强方面的内容可写。 
  选一个角度同时有思考、有情感才能写好作文
  主持人:我想今年可能很多考生都预料到会考抗震救灾这方面的内容,但是如果很多人都写同样的内容,您觉得哪些作文才会比较有亮点,能够脱颖而出? 
  于树泉:刚才这个问题实际上我已经说完了,只是没有说得十分的透。 
  主持人:我觉得可能考生还存在这方面的疑惑,因为有相当的群体写的都是一个题目,他们更加关心到底什么样的作文,会让老师更加青睐或者喜欢? 
  于树泉:就像全国的这套作文题抗震救灾,包括陕西也是,第一应该有角度,不要变成现象的罗列,内容应该集中在一个点上。比如说在抗震救灾中,80后、90后,社会对80后、90后的称呼里就带着一点微词。在抗震救灾中,80后、90后有出色的表现。比如说90后,抗震救灾中有些小学生自己还在舍身忘死的救老师、救同学,表现的非常应用。80后像北大、清华的学生,排起长队来献血,一献就是400CC。 
  总之,或者从教师的角度来谈,或者从医生的角度来谈,或者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角度来谈,各级地方政府、解放军战士等等,很多角度可以去谈。一定要选一个角度,内容集中在一个点上,不是泛泛的去写,同时有思考、有情感,这样才能写好。 
  主持人:我想这次在抗震救灾中,有大量非常鲜活的事例涌现,您认为这个作文是不是有很多考生会更强调去抒发自己的感情,去歌颂这些可歌可泣的事件,而没有做到很理性的思考? 
  于树泉:作文题一般都是文体不限的,也就是你写成抒情性很强,大量感人的事例,从中有所选择来写一篇叙述和抒情相结合的文字完全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但是不管怎样,都是应该是有角度的,内容相对集中,这样才不显得过于泛泛。如果过于泛泛,就没办法深入。 
  全国省市高考作文各具特色 但都是考察考生思考能力
  主持人:于老师,可以看看其他地方的作文题目,来给予一些评价。 
  于树泉:比如宁夏的,根据阅读材料自由命题,小兰和妈妈都喜欢看小鸟飞翔,给了这么一个材料。母女俩一开始是买了小鸟,最后听朋友的劝说,把小鸟放飞了。从此以后,他们就参加了一个放生的活动,后来母女俩下山后,听花鸟市场老板非常兴奋的说,自从有了放生的活动,小鸟生意大增,每天都必须起得很早去追小鸟。请以此写一篇文章。有的人满了小鸟放生,而有的人借机就发财了。捕鸟者、贩卖者就认为有利可图,就大量的去捕捉。 
  这个材料应该是多角度的立意,可以站在母女俩的角度上来谈,放生小鸟当然是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等等,也可以从慈善的角度来写。而另一方,就是花鸟市场的老板,他没被这些人的放生所感动,而是利用了人们的善心,去谋取更大的利益。要站在这个高度来说,也可以写,只是对象不同。 
  江西的题目是07年洞庭湖大水导致田鼠大量迁徙,原因是由于人们愿意吃野味,而导致田鼠的天敌大量下降,请以田鼠或者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如果以田鼠的口吻来写,那应该是一种告诫和警示。要是从田鼠天敌的角度来写,也就是蛇、猫头鹰的角度来写。必须用书信的格式,我觉得这是近几年作文里比较少见的。实际是田鼠和人类的对话,或者是猫头鹰、蛇等和人类的对话,以它们的角度对人类提出告诫、警示等等都可以,题目自拟,这个题目还是很有新意的。 
  主持人:从这个题目来看,是不是这几年出题的方向,对学生自己自考的能力和思辨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于树泉:我觉得作文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是这样,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但这还不是好作文最重要的标准,最重要的标准是这个作文题出来以后,不仅仅让作为的考生都有话可说,而且让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写出不同层次的作文来,都有施展才能的广阔的空间。不同的水平、不同的积淀、不同的历史水平,就这一个题,他能写出层次完全不同的文章来,每个同学都大有用武之地,这样的作文题才是最好的。所以从立意上说,如果一个作文题不需要学生审题,也不需要选角度,题里都罗列出来了,每个角度都给了一个观点,观点都是现成学生拿过一个观点来,加上几个论据,往上一堆就完了,学生不需要思考,看不出他的水平和积淀能力。如果只是这样,这一个作文题就不能称之为是好的和让人满意的作文题。像这个材料,它确实是在考察学生的思维水平。比如全国卷有一个《海龟和老鹰》,说有个好心人在海边发现了小海龟,从沙丘里往外爬,这时老鹰想抓海龟,游客把海龟护送到大海里,把老鹰赶走了,这时候海龟从沙丘中爬出来,爬向了大海,发现这些海龟是侦察兵,后来又来了一群老鹰。 
  这就有点像06年的作文题,说一只老鹰飞下来抓住了一只羊羔,而这一幕被乌鸦看见了,乌鸦觉得原来这美味到口这么容易,所以它就学着老鹰的样子练习俯冲,练习得差不多了,它就像羊羔冲去,羊羔的毛把乌鸦的爪子缠绕住了,它没能及时的飞走,就被牧羊人抓住了,他对自己的儿子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是谁的鸟,儿子说它也很可爱呀。像这样的作文,学生在写的时候,首先得读懂。材料读得差不多了,才涉及到选择角度,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或者站在放羊人的角度去写,或者站在小孩的角度上去写,他们对乌鸦的看法是不一样的。选了这个角度之后,就能看出学生立意谋篇的能力。他选择的角度,第一一定是自己有把握的,自己是有认识的,是能谈出深意的,或者是有积淀的,能够把内容写充实。像刚才的材料,一个小海龟出来了,被一只老鹰发现了,然后人类帮助了它,把小海龟送到海里了。这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可是他们没想到,随后成群的小海龟从沙滩里钻出来,向海中爬去,这时候鹰饱餐了一顿。 
  主持人:我觉得这道题和刚才放生的那道题有很相似的地方,都是人本来是善心,却做了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事情,或者说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事情。 
  于树泉:和那个还不太一样,有相似之处。这是个寓言故事,而那个是生活里的现象,那个是有人放生,而这边是大量的猎捕。放生本来是件好事,但是让我想这件事,任何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放生是件好事,可是同时它又产生一个负效应,刺激了捕猎者,然后他就大量的去猎捕。当然还有别的角度,你从猎鸟者良知的角度谈可以,从法律的角度谈也可以。猎捕野生鸟类是违法的,放生是好事,但光有善心,而没有法律的保证,这个善心最后的结果并不是让人满意的。这两个还是有区别的。而另一个是人类违背了自然规律了,因为先前的海龟是个侦察兵,结果人这样一做,导致大群的小海龟丧生。应该说这里面是有哲理的。 
  比如说蝴蝶从蛹里钻主要的时候,它要竭尽全力,拼命的挣扎才能钻出来。由于小孩看到这一幕了,他好心的去帮忙,帮助蝴蝶把蛹扯开,让蝶比较顺利的出来,但是这只蝴蝶它的翅膀又软又弱,根本不能展翅飞翔,生命力很弱,很快就死去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有一些相似之处。这样的材料我觉得它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选择立意角度的能力。学生一般是怕这样材料文的,实际它就是一个比喻,我们要联想生活中相似的事情去写,很多学生一联想就跑题,这样的题考察学生的能力,这种考察力度更强一些。 
  主持人:今天可能有很多的高二考生也在这儿关注着语文的考试和作文题目的分析,包括他们可能也会预测明年作文又将有怎样的趋势,今天于老师可以对他们有一些指导。根据今年的考题,明年考生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呢? 
  于树泉:这些作文题归纳一下有几类。第一类是直面生活的,比如说谈抗震救灾,谈青少年社会的公德与自我个性,不要轻易说不等等,这些都是直面生活,来自于生活的。可以归入一事一议,或者说评论,就一种生活现象、就一个典型的生活事件谈你的看法,挖掘本质、深入思考。 
  第二类就像我刚才说的海龟和老鹰的故事,这样的材料是给你一个寓言故事,或者是一个成语故事等等,非常形象化的,带有比喻性的,或者带有象征意义。这样的作文应该叫材料文,包括北京给的材料,一件小事,一个广口杯,能装这个能装那个。 
  第三类是命题作文。比如说直接给一个题,“以……为题”,比如说天津 “以人之常情”为题写作文。 
  第四类是话题类。像海南、宁夏出的就是话题类。 
  这几种常见类型,在写法上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一定区别。高考不管怎么出题,常见的类型无非就这几样,只不过换个内容。比如说北京07年让我们写细雨湿衣,闲花落地,而今年是杯子里装沙子、装水,让你谈。像上海的《他们》都属于命题的作文,这样在写法上并没有大的变化。写作文有个通法通则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一种写法,不管你写什么样的文章,这种写法都是适用的,这种规则都是适用的。比如说写议论文,首先要有观点,观点要鲜明,然后要有论据来支持你的论点。你的论据应该新鲜、应该典型、应该确凿,才有力量。文章的结构应该平稳,逻辑上应该非常清楚。首尾要衔接,要圆和,要扣到题目和中心论点上。我觉得对学生来说,最要紧的还是应该有一点积淀,应该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应该开阔一点视野。在高三紧张的复习之余,尽可能的多读一点东西,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认识水平,这一点上不去,写什么样的文章,都会暴露出能力上的缺陷。 
  主持人:我想看过了于老师点评今年的高考作文,我们发现和去年相比还是非常稳定的,没有太大的起伏。 
  于树泉:我觉得比去年有很大的提升。 
  主持人:我想题目可能也会更向着考生的角度去发展,让考生有更多可以抒发的机会,但是考生也需要在生活中去发掘生活的真谛,更多的思考。今天也非常感谢于老师光临直播间,也希望明年还能再次来到这里,继续给我们评点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今天非常感谢于老师,谢谢! 
  于树泉:网友,再见!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