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湖南高考语文试卷印象:无新意,有变化

作者:佚名  时间:2008/6/9 23:04:2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00
  无论冰灾,无论地震,一年一度的高考还是如期而至了。考点前门高挂励志对联:多难铸民魂考卷燃情汇成强国赋;和衷迎奥运神州追梦铺就夺金年。对联写得不错,上联概述了2008年以来的国之灾难,下联展望了即将开始的北京奥运会,用高考串联起来,既大气,又得体,让考生感觉到责任在肩。
  第一场就是语文,我大致扫描了一下高考语文试卷,凭我连续八年的高三抗战经验,我可作如下判断:今年的湖南高考语文试卷从出题基本结构看,主要是求稳,在去年的基础上基本没有什么新意,难度也基本和去年持平。
  第一题是语音题,选出正确的一项,考生主要在AD两项里选择。但项的悄声的悄字有一定的干扰力,注音为qiāo,应该读qiǎo,很多考生可能会做错本次高考的开篇第一题哦!第三题是词语题,本次高考并没有考训练较多的成语和熟语,全是实词辨别题。相对来说,考生平时在这方面的训练可能是个薄弱环节。第五题的出题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新意,仍然是一个语言的衔接连贯题。
  现代文阅读的材料来自《科技导报》2008年第2期,是一篇带有社科文性质的自然科学类文章。文言文阅读是一篇来自文人选集的传记,材料来自《欧阳修全集》,内容就是传的是欧阳颖,实际上就是一篇墓志铭。和此前湖南高考的文言文选文基本来自文人散文不同,今年这个题有向全国高考题靠拢的味道。虚词仍然是常考的虚词——以,其,因,与。文章阅读的难度比去年韩非子的文章要低的多,但题目难度与去年却是基本相当的。诗歌鉴赏题是对比鉴赏,采用了简答题的方式,这个题也是在湖南特色的对照填空题逐渐向全国高考题靠拢。试卷采用了李白和王昌龄的两首绝句。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诗歌,但王昌龄的《龙标野宴》相对就比较陌生了。题目是就两诗中的愁的内涵和作用进行对比。难度不是很大,得分不难,得满分不易。
  默写比较的偏。默写的形式与去年完全一样,一个必做题,两个选做题。必做题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尔来四万八千岁”前面两句,选做题一个来自《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另一个则来自《游褒禅山记》中“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这三个句子都不是什么名句,在文中也没有什么特别地位和内涵。应该是考生复习时的盲点或者说是弱点。估计会有不少考生会失分的。这也给那些喜欢猜题押题的人一记警钟哦!
  现代文阅读是朱光潜先生的文章《谈静》。朱先生是一位美学家,大学者,其文章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能做到深入浅出,我们在高中教材中曾学过他的文章《咬文嚼字》。和去年选用的鲁迅文章《忆刘半农君》相比,今年的文章理性色彩更浓,理解的难度会更大一点。
  下面说说作文。今年湖南高考卷的作文是材料作文。材料首先来自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要看近却无”,然后对诗句进行了翻译式解释,再对诗句进行了哲理性解读。解读内容用两个分号隔开,做出了三个提示:置身太近,有时反而不能感受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和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然后要求考生根据诗句的哲理,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特别要求不能扩写材料。
  和去年湖南卷的作文题“诗意地生活”相比,去年的作文题更感性,更好抒情,今年的作文题则要理性,更方便议理。如果回忆一下的话,这个作文题和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有交叉重叠现象。如何更理性的认知事物是这两个作文题的共同之处。考生可以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距离产生美”、改变视角得到真知、看事物应要多角度去看,甚至于要跳出身陷的局限去看才能看得更清等叙事议理。从这一点来看,这次的作文出题有反猜题的考虑:当西方媒体站在远处不加调查带着偏见抹黑中国时,我们认为他们和我们距离太远,不明真相,或者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本次湖南卷的高考作文却是站在远处反而能看的更清楚更全面。这让那些猜题者大跌眼睛啊!
  这个作文题就中国古代文化这一丰富宝库进行了挖掘,这一块可作的文章很多:在自然中融入生命就是在天地自然的山水中,在对自然物象的体悟当中安顿自己的身心。如陶渊明所写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无惧”,就是将身心融入到大自然当中,才体会到生命的无喜无忧,于是心与自然的契合就成为陶渊明的一种生命安顿。陶渊明的《饮酒诗》里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就是一种心灵的安顿。我们处于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只要坚守住自己,也能够做到心远地自偏,不会因为自己钱少而精神穷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觉得自然当中有真意,这个“真”是什么?就是返璞归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退隐到自己心灵可以安顿的地方。他的《读山海经》写到,“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他连简单的房子都喜欢,就是因为在那里可以享受自然。“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读书中,能够俯观仰察宇宙天地,你不快乐还干什么呢?这种快乐之感,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安顿在大自然中,而与自然生命相对接,此时自然也就成为了净化灵魂的所在。古人认为自然中隐含着大的道理,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感悟,可以给予人精神的宽慰,这就是生命的安顿。
  从对整套试卷的分析来看,试卷基本保持与去年的稳定,要说变化有三点:其一,从湖南卷特色逐渐向全国卷靠拢的趋势;其二,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的趋势;其三,整套试卷的文化底蕴有加强的趋势。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