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卷“文学作品阅读”的陷阱设计与应对策略

作者:江苏省如皋中学 刘国良  时间:2007/10/9 22:26:2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41
  这里所说的“陷阱”不涉及2005年和2006年的“文章赏析”题。“文章赏析”题的应对策略我们将在本文的第三部分予以阐述。
  湖南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语文命题组发布的《2006年高考湖南语文卷命题思路》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更是强调了试题的导向性。近五年来,湖南考生这道题的及格率一直徘徊在45%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考生不能及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认为,这与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泛语文教学”有关。目前,一部分中学的现代文教学往往脱离具体文本而随心所欲,阅读的一些基本环节,如正音、正字等汉语知识的积累和必要的行文线索的分析、文意层次的划分及层次大意的概括等,往往被视为老套而遭忽视。教师的‘不作为’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文本的误读甚至错读。……如果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凌虚蹈空,一切‘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也就失去了基础。”
  这段话虽然是就2006年的命题而言的,但研读该省三年的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实早在首次单独命题时就已经为命题专家关注,可以说这一理念贯穿于三年的命题之中,只不过是在2006年才正式以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到了这样几个关键词:导向、环节、文本、细读。命题人敏锐洞察到当前现代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命题的用意与指向也就非常明显了。
  要实现引导、反拨与纠正的目的,最终需通过试题的形式达成,因此试题之中必然隐含着用以暴露这些问题的陷阱。教师和考生倘若仍固守“泛语文教学”的那一套,自然会掉入陷阱之中。那么,湖南卷的“文学作品阅读”题有着哪些陷阱,我们在解答时又有哪些应对策略呢?
  陷阱之一:貌似孤立之题,实需着眼全篇。2004年第19题第一问:“‘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初看这道题,似乎是再简单不过了,稍不注意或平时已经养成了“脱离具体文本而随心所欲”的答题习惯,必然掉入陷阱。实际上,解决本道题,一是要了解这些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性,二是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他们,这与诗人的思想情怀以及在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旨趣有着怎样的联系。显然,后一点就需要我们通观全篇意脉,联系诗人自身、顾及全篇要义方能明白“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也是最接近自然、最自由的”,这与诗人内心的情感追求是相一致的。
  2005年第18题:“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______。”粗看而没有整体意识,则很容易答出“贝多芬因为是名人,看不起他人”之类脱离文本的答案。但只要细心地想一想,贝多芬是名人不假,难道名人都这样吗?如果贝氏果真如此,那本文的价值旨趣又在何处呢?显然,解决这道题必须联系前文对贝氏神情、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以及“客人”在字条上所写的内容:“他的脸上呈现出一个悲剧,一张涵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倒楣,今天!哦,今天我碰到的那些孩子,对我嘲笑,捉弄我,模仿我的样子”,看过字条后他的“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悲剧”“愁苦”“凝重”的神情与他的语言结合在一起,让人看到的是一个内心极其痛苦的普通人,他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自己并不是不可接近的人。从整体着眼,勾联前后,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本题的要点。
  应对策略——整体感知,观照全篇,勾联前后。
  陷阱之二:貌似简单填空,实需抓取关键。三年之中,湖南卷考查考生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共出了两道题,都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的。对于这样的题型,不少同学往往存在答题随意的现象,总以为这样的题目太简单,随便写几个词就行。殊不知,考查形式只是一种形式,形式并不代表试题的难易程度。正如命题组所言,对“文意层次的划分及层次大意的概括等,往往被视为老套而遭忽视”,看似简单的填空得分却不高。其实解决这样的题目需要我们具有抓取关键词句的意识。2004年的第18题:“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你_________,_________,不必带书。”搞不清楚本题是在考文章结构的划分,那就可能乱填一气了。本题的解答需要抓住关键词句。关键之一是在“不必带书”四字上。“不必带书”是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那前面写的是什么呢?关键之二是这里有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并且你不但不须约伴,每逢这样的游行,你也不必带书”,显然从句式关系上可以看出,“不须约伴”是文章上一层的大意。那第一个空格应填什么呢?文章第一句“作客山中的妙处,尤在你永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是第三个关键。据此我们可以正确完成这道题。2006年第17题:“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是值得注意的:“中午到了绍兴城”、“回来的路上”。前句是“到”后句是“回”,则第二部分显然是写具体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的情形。至于说这部分的“大意”,我们可以抓住“分担忧愁”、“认识毒辣”、“奔向长途”等关键词句,看出这一部分表达的是“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应对策略——抓取关键,前后对照,理清结构。
  陷阱之三:貌似单句分析,实需立足语境。2005年第19题:“‘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贝多芬被感动了。他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2006年第20题:“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贝多芬为伴的‘永恒’指的是_______。”这两道题都是对单句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句子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具有其特定的含义,具有表达的作用。不立足语境“凌虚蹈空”是极易造成误读与错读的。前一道题要求分析原因。从这个句子产生的语言环境看,前一句是“看了这句话”,后面接的是贝多芬的“独语”。贝多芬的“态度与心理发生了变化”显然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原因之一是一般人都把他看作厌世者而客人不是,之二是客人认为他有一个“好灵魂”,并准备把他介绍给大众。后一道题是分析“永恒”一词的含义,提示中要求“根据你对全文的理解尤其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显然解决这道题需要立足于整篇文章这一大的语言环境。文章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外貌等描写,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巨人,展示了巨人的内心世界,比如说“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颔,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较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拼命巴望挣扎出来”、“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立足于这样的语境,我们不难发现这里的所谓“永恒”指的是“心里的音乐,大自然,生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
  应对策略——细读文本,立足语境,深入探究,不架空分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