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哀声震天地,我们哀悼什么?

作者:吴英杰  时间:2008/6/16 7:32: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6
  2008年汶川大地震,国务院公告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19日14时28分,全国人默哀3分钟,街头巷尾只见民众自觉肃立,但人们没有沉默,汽笛长鸣,继而万人呼喊,声动天地,爱国之音,震耳欲聋。
  默哀未止于抽泣,生发全民的呐喊,表明中国人没有为哀而哀,以哀为满足,那么我们哀悼什么?
  哀伤。截至5月19日12时,8级地震已经造成34073人罹难。从5月12日14时28分那一刻起,有多少鲜活生命就此断别人世。传说,魂游天外,在第7日回家看望亲人。或许,逝去的人们正凝望同胞的热泪在为他们送行,震耳的喊响期许他们走上天国。
  哀愤。地震天灾,有无人祸?有没有漠视生命的官僚作派?有没有玩忽职守的尸位素餐?科技发达至今,难道我们没有尽量减少天灾损失的方法?一栋栋倒塌的学校,顿时掩埋琅琅书声。灾难应该带来引以为戒的东西,如果哀之而不鉴之,使后人而复哀后人,那真是哀莫大于心死,呜呼哀哉了。愤怒乃人之常情,亦催生力量。没有愤怒的民族将缺失前进的动力。但猜想不是事实,愤怒需要理智。
  哀愁。大地震,大损失,人员伤亡,财产摧毁,救死扶伤,重建家园,千头万绪,工程浩大。愁进度,愁物资,愁经费,愁人力,这一切都要统筹规划,全社会动员。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运筹帷幄间愁绪东流,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国”啊。
  哀思。鲁迅先生曾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华民族没有让先生失望,从血雨腥风里新中国站起来了。雄关漫道,炎黄子孙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我们的政府也越来越体恤民意,发挥民智。首创的全国哀悼日只是形式,重要的是从中透出的执政英明气息。现在灾区百废待举,国人当积极出谋划策,与政府同心协力,众志成城,开创美好未来。
  中华民族是有深厚智慧底蕴的民族,温柔敦厚的《诗经》中就有哀而不伤的气度,在巨大灾难面前,中国人没有消沉,哀伤、哀愤、哀愁、哀思……长啸当哭,豪气干云,老子曰:“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这,就是我们的哀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