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漫谈
作者:不详 时间:2008/7/5 14:31: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09
词作家乔羽老先生在接受“艺术人生”访谈时,主持人朱军问及他创作电影《上甘岭》中的插曲中说的那“一条大河”究竟是条什么样的河流。乔羽说:“那是每一个人身边流淌过的家乡的小河。孩子们在水中玩闹,妇女们洗衣欢笑,波光闪闪的河水荡溢着宁静、温馨。其实凡是有河的地方,就会有灵气,会有幸福的生活。”
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也谈到过河流,他说:“哪怕在最贫困的地方,一有大河,便有了大块面的波光霞影,芦荻水鸟,也就有了富足和美丽,而且接通了没有终点的远方。”后来,他又用河流来比喻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像河流一样源远流长,最终殊途同归。
其实所有的文化都是人类生存的见证,而语言文字的学习只是起一种工具性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轻松的穿越历史,去感受尘封已久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文化精髓。
当余秋雨先生冒着生命的危险从希腊半岛的爱琴海文明出发,瞻仰过埃及法老的金字塔,穿越风云多变的中东地区,进入阿富汗,游历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终于踏上神秘的西藏时,他痛惜并遗憾的告诉全世界的人们:雅典文明只剩下倒塌的大理石巨柱,幼发拉底河孕育出的曾经辉煌的巴比伦文化消失了,在伊拉克、阿富汗连唯一仅存的一些古迹都被破坏、炸毁了,印度文化传统文化已经四分五裂。只有到了西藏,他才感受到文化的原始动力,才感受到雪峰下、圣洁湖畔的清凉世界,才感受到和平的壮美与中华文明没有中断的荣耀。
后来,余秋雨先生应邀参加全国歌手大奖赛活动,作为文化艺术知识题的特邀评委时,他才道出了心中长久以来深切的忧虑:现代文化的发展是不能以传统文化的消亡为代价的。一个青年人连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没有读过,连鲁迅是谁都不知道,这不是一声叹息就可以结束的。他明确地说自己愿意做一个文化的普及者,要尽可能得让更多的人去学习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人。他的许多篇文章都深深道出了文化的苍凉,重在激励和引导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争取做真正的中国的文化人。
文化是一种心灵的修养,一种情趣,可以使我们的心境充满诗意、安宁、永恒,使我们的人格趋向完美,使我们面目清新,心平气和。
我们在作文中怎样才能更多地展现文化的力量呢?最好的方式当然是阅读,作文的基础是阅读。
在某种程度上,人的进化是在阅读中完成的。阅读不需要理由,因为它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我们只有将每一次阅读都演化为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寻找,演化为一种关照和领悟。阅读可以让我们告别浮躁,远离庸俗,抛却烦恼,开阔胸怀。通过阅读与所有自己欣赏的人展开超越时空的对话,培育自己“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的胸襟与文品。
当我们手捧着每一条祖先留下的生命的长卷,静下心来,读进去,那是一个广阔的世界,留下的是生命的纯净,美得让你连呼吸都会极其轻柔。
余秋雨说:“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
我们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智慧去解读文化,并真正能够参与到解决自己生命中的问题时,文化对我们才有真义,做文章才变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必然之事。
古语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好的文章是随时随地能够养成读书习惯的最好见证,厚积而博发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善于阅读精品,这不仅让你省时省力,更重要的是让你在书卷的宁静中成为一个自我完美的人,明是非、辨荣辱、知礼仪、懂生活、悟生命、强骨气、呈性格、丰情趣、固理智、展个性、增豪气、就文章、活幸福、为社会、达无悔。
作文的语言训练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要养成习惯,善于搜集素材,积累文化品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广泛开展读报读书活动,随时把课内外的作文资料整理并记录下来。像生活随笔、名人格言、百科知识、妙词佳句、典型故事等。古话说得好:“才如江海文始状,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广泛积累实践中,博采众长,丰富自我,以形成独特的视野,孕育鲜活的思想。
在写作中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困惑,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不会运用材料,脑中一边空白;语言苍白无力;言之无物,缺乏真情。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缺少丰富想象的心灵,是精神困乏与贫乏的表现。
生活可以简单,但心灵不可以单一;生活可以贫困,但语言不可以贫乏。我们应该找回自己心灵中那方自由的天空,深入生活,细致感受,同时用自己储备的知识、丰富的现象力、独特的情绪体验骑着文字的白马去探险,去圆自己深埋已久的瑰丽的梦。如果通过写作将你的情怀释放出来,写作就不再是一种任务和痛苦,而会成为一种冲动与快乐。
作文要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上,以正义与正气塑造独立挺拔的人格,蕴含深沉、耿直的思想素质。五千年文化蕴藏了太多修身做人的精神资源,责任感、使命感、爱国、爱民、气节、正义、进取向上、居安思危等,充满了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在我们学习之时,感受真情、感悟真理,做到养育性情,升华节操,修炼人格,让我们的思想更富有人文底蕴和人格力量。
作文也要衔接当代社会生活,以锋芒与锐气,张扬青春的风采,打造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是最有力量的。关注生活,思考社会,在与现实的对视中磨砺自己的思想,这也是拒绝平庸作文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现实的碰撞中才会迸发出熠熠闪光的思想,才是文章中最光彩的火花。肩上有责任,心中有大爱,让青春与激情同行,让青春与思想握手。
作文中要充满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思考和关怀。它蕴含着历代人的宇宙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格理想和终极关怀,同时也蕴含着他们为了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执著追求的精神。人文精神的实质也就是“真、善、美”。当任何一个人开始真正关怀起这样的人文精神时,他就已经开始了生命的崇高的价值历程。作文只有从身边的事情入情入理推广“真、善、美”的价值理念,你的文章才能像长江、大河一样波浪滔天、一泻千里、气势逼人。
文章是凝固了的思想,深刻的主题源自人格思想的刚健劲拔。“言为心声”,要为文,先做人,崇高的人格意识培养,是提高作文思想内容、思想情感的前提。同时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思想是语言的核心,思想端正、劲直,文辞精到、干练,则文章自有一种精神气度,风骨卓然;若思想庸常乏味,文辞不清,则定无风骨可言。
写作是为了自己精神健康的成长,通过不断地写来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精神的航向。所以要努力学会说真话、抒真情、做真人,学习将你内心的任何一点生命的美好的颤动都能够用语言记录下来,这样你就学会了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写作文时也不妨材料运用情景化。我们学习过余秋雨的《道士塔》,文章对历史和事件多处作了情景化的描述:“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人:‘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那位京官的生日礼物。”“就在这时,欧洲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茶香缕缕。”
这些“情景化”的场面,余秋雨先生并没有亲见,然而他却合理的还原展现出来,于是文字也就必然的生动起来。读这样的文字,读者就像是在观赏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那样,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出“巨大的民族悲剧”——道士无知,官员无心,政府无能,盗贼无耻!于是历史有了鲜活的生命,历史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成了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波涛,让人心潮随之澎湃。
这就是一种“枯骨生肉”的写作方法。当我们对所运用的材料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的时候,将符合人物特定情感、思想、行为用情景展现出来时,文章就有了生命力。这需要我们有意储备材料,认真体悟历史人物和现实情景,培养“一草而晓春,一叶而知秋”的恬淡、悲悯的人文情怀和察纳万物的生命感受力,最终要紧扣主题,让思想飞扬,情感舞动,智慧顿生!
默罕默德说:“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的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这说明精神世界的重要,也让我们看到了每一个人应该在一生中竭力避免的错误——沉陷在物质的欲望之中。这对每一位生活在现实中的学生更是一种启示,我们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实在是太少了。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抬头望望清澈如泉的蓝天,低头看看走过的小路上那棵被你踩弯的小草,时常在孤独时想一想故乡的青山绿水、乡亲父老。
要记住一句话:“宇宙有多大,我们的心就能飞多远。”不要忘了生命的唯一与独特,更不要忘了人生命中拥有的智慧和自由飞翔的双翼。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