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情”字鉴赏诗歌

作者:山东省临沭一中 季金辉 张涛  时间:2008/7/13 10:47: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205
  中国古代诗歌,无论是叙事还是写景,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无论是闺怨还是离别,无论是田园还是边塞——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情”,可以说是诗的灵魂。没有了“情”,诗就失去了灵性。泱泱华夏的诗歌的国度,就是盛开“情”之花的国度。因此,巧用“情”字鉴赏诗歌,也就成了阅读鉴赏古典诗歌的关键之所在。唐代诗人以为“诗歌合为事而作”,也就是说优秀的诗歌作品绝非是诗人“为赋新词强说愁”。无论是恬适安闲,还是惆怅迷茫;无论是悲怆伤怀,还是激越慷慨,都是诗人心迹的真实披露,而这些情感的流泻,都有其特定的缘由。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那么诗歌中主要有哪些“情“呢?
  一忧国忧民之情
  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二建功报国之情
  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陆游《书愤》
  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三思乡怀人之情
  思亲念友的孤独: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天涯羁旅的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边关征夫的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赠汪伦》
  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四超尘脱俗之情
  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厌离官场的险恶,归耕隐居的自在:陶潜《归园田居》
  五感时伤世之情
  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予的焦虑: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那又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呢?
  一分析“题目”和“诗序”表述的“情”
  “诗序”经常交待诗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等背景知识。
  白居易《琵琶行》的序言,就交代了诗的写作背景,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更直接说明了写作的原因之所在,“迁谪意”,是一种悲凉和凄切,而这样的一种“情”,又缘于“沦落”。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二分析诗句中隐含的“情”
  诗句是诗人的真情的流露。李煜的《虞美人》,词中“往事”、“故国”等词,就隐含了此词写作的背景,一个曾经的一国之君,沦落为他人的阶下囚,亡国之恨,物是人非之叹,也就全汇集为“愁”了。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分析诗歌中的“情”物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人总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一些物象上,久而久之,一些物象也就积淀了一定的,为人所共识的内涵。比如,“杏花春雨”即为江南美景,而“大漠长空|”则是塞外风光;“归雁”蕴含思归之意,“月亮”寄寓离愁相思;“松”多喻坚贞,“兰”多喻高洁,“菊”多喻隐逸,“竹”多喻劲健;而“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沧桑变化的巨大。阅读鉴赏古典诗歌,认清这些物象,也就能很好地把握诗歌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柳永的《雨霖铃》,词的起笔,就以“寒蝉”、“长亭”、“骤雨”等物象组合一体,不仅暗示了送别的地点,也点染出送别的气氛,离情的凄楚也就跃然纸上;而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也是缘于词人把“杨柳”、“晓风”、“残月”这三样最能触动人们离绪的“物”,合成了一幅凄清意味十分鲜明的画,而这些“物”也就写满了词人的别离之情。
  四分析品味诗歌中的“情”境
  所谓的“情”境,是指诗人主观的“情”与客观自然的“境”的圆融,是外物与内情的合一。“情”与“境”彼此依存,相互渗透。因为“境”多姿,“情”的多样,所以构成的情境也就异彩纷呈:有雄浑阔大,宏伟壮丽;也有恬淡秀丽,委婉幽深。不同的情境给人带来不同的美的感受,情的熏陶,心的净化。
  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融情于景,以“萧萧”拟落木簌簌之声,用“滚滚”绘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也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而“无边”和“不尽”又更使“萧萧”和“滚滚”形象化。诗句沉郁而悲凉,情境则广阔而深邃。
  五分析感悟诗歌中的“情”韵
  “情”韵,是指隐伏在诗中的深层次的意韵,即所谓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阅读鉴赏古典诗歌,应特别留心诗人所采用的这一“藏”的艺术技巧。
  杜甫《蜀相》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草碧,隔叶鹂鸣,本该是绝好的春色,可诗人却嵌入了“自”和“空”二字,便多了一层意韵:那就是,碧草为谁而绿?黄鹂为谁而鸣?于是让人倍感,满院萋萋碧草,寂寞之心难言,数声呖呖黄鹂,荒凉之境无限。而这寂寞,这荒凉,也正寓意着五百年来,良相之材不得,诗人之内心深处的大悲可谓深矣。
  喜怒哀乐`爱恨愁思等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也是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直接表现和主要手段,更是诗人内心的真情流露。在诗歌鉴赏中如果能把握住了“情”字,也就把握住了整首诗歌,完成了诗歌鉴赏的第一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