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赏诗歌的语言

作者:孟津老城高级中学 张晓鉴  时间:2008/2/21 15:28:1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783
  古代诗歌,以其内容的含蓄概括、意境的深邃幽远、手法的丰富灵活、语言的形象凝练而获得了恒久的生命力,成为我国辉煌的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古诗鉴赏,尤其是语言的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高尔基曾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尤其是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平时的体会,在这里我就诗歌语言的鉴赏角度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1、推敲字词,看这个词是否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外部特征、内心世界和环境特点。 
  古代诗歌的语言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表现人物的内心,因此,诗歌中的这些词往往是命题人容易设题的地方,那么,在解答鉴赏诗歌语言的试题时,我们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赏析。如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要鉴赏其中“打”的妙处,我们不难发现,“打”正是少妇当时的动作,而这个动作又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唱歌的黄莺吵醒美梦的怨和对征战在外的丈夫的无比思念,一个“打”字使生动活泼、娇憨真情的闺妇宛在眼前,平淡之中蕴含神奇。 
  再比如李端的《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令郎顾,时时误拂弦。”其中的“误拂弦”,一方面写出了弹筝女的动作,另一方面又表现了她邀宠的聪明机智和娇态可掬。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寒”,与上面两个词的表现内容不同,它交代的是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诸如此类,我们均可以按照这种思路得出准确的答案。 
  2、看词语是否有弦外之音,发人深思。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更是高度概括凝练,一首诗中具有弦外之音的词又是命题人设题的热点,因此我们在鉴赏时,就需要读出它的弦外之音。比如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姑妇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如果要鉴赏其中的“闲”字,我们就万万不能只抓其表面意思。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没有一个人“闲着”,只是诗人在此没有从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花闲,人不闲,兴味尤饶。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这里的“闲”,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      
  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中的“自”道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说明经过安史之乱,再也无人来此观赏,只好任其自开自落罢了!“春山一路鸟空啼”,春山一路,不禁使人想象到山花烂熳,鸟语宛转的佳境,但著以“空”字,却成了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寞,这里不仅再也见不到那么多的游人墨客,而且连耕农、樵夫、村姑都不见了,“自落”“空啼”相照应,写出了诗人面对大好山河的寂寞之感。 
  3、看是否寓静于动,寓抽象于具体,使用修辞手法等。 
  还有一些鉴赏诗歌语言的题,之所以让你鉴赏,就是想让你对其中的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进行悉心的品味。对于这种题,我们就要从手法和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人格化的“闹”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盎然的春意,意态传神,动感十足。 
  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诗人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 、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  
  再比如, 张养浩的《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借残菊抒怀,笼罩全诗的是一“愁”字,“花替人愁”,采用拟人手法,花落明年还会开放,循环不已,而人则一年老似一年,青壮年一去不复返了,表现了仕途厌倦之情和流年逝水之叹。 
  而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写得极为关切、细腻,也极容易引起共鸣。 
  4、看是否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和韵律感,渲染某种气氛, 表现心情。 
  诗歌中还有一些极富色彩和韵律的词,也是备受命题人关注的,解答语言鉴赏题时,我们还可以从这个角度进行把玩。白居易的《忆江南》,摄取一年之春的江南景色,写得生机盎然,色彩艳丽。“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刻画在初日映照下的江畔春花,红得胜过火焰。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次句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诗人更夸张地形容它比蓝草还要绿,这深浓的碧绿色,与上句日映江花的火红色相映发,便觉更加绚丽夺目。诗人敷彩设色,用色彩明艳的词藻,很好地显示出江南春色的迷人之态,既渲染了气氛,又表现了像作者这样长期居住在苏杭的人对江南的恋恋不已之情,有力地突显了主题。李商隐的《菊》“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在句中交错、编织色彩来展示和渲 染绚丽多彩的审美境界,与白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一下子就显示出与“诗”截然不同的语言特点,加上后面梧桐细雨“点点滴滴”,一共九组叠字,使人油然有一种“如诉如泣”的感觉,带给人压抑沉郁的感受,用它们来表现作者孤苦伶仃、寂寞感伤的处境、心境,恰切形象,不但在意义上紧扣内容、表现渲染,就是在声韵上也极富特色,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节奏感极强。 
  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格外令人回肠荡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增强了韵律感。 
  总之,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学生在做题时,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读懂了诗,审准了题,却不知道如何去理出思路,准确表述,或者说不知道怎样答才会更容易得到分数,为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把握规律,走出迷津。上面从四个角度谈了古诗语言鉴赏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语言的鉴赏角度远不止这四个方面,同时这四个角度也总是常常交叉在一起的,鉴赏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切不可胶柱鼓瑟! 
  2007年5月 
  E-mail:hnlymjslh@163.com 

文章评论

共有 2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还是你 于03-04 17:48发表评论: 第2楼
  • 太多了,都抄的我眼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