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明月千里,诗文慨叹人生
作者:河北饶阳中学 李占永 时间:2008/9/15 12:18:5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45
积累赏析古人明月情怀,想象月照千里的味道。
水调歌头 (宋)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写中秋明月,无过苏轼的。在有中国人的地方,每一个读书人对这首《水调歌头》耳熟能详。天地间无情,真正能让人感受到生命与自然相交融的和谐之美可遇而不可求。就像美丽的梦一样。苏轼在另一首词中说过:“对花逢酒不饮待何时”,而月亮不正是一朵高悬天际的岩石之花吗?喜欢与别人一起饮酒,尤其是看别人饮酒,别人的快乐也就是他的快乐,他心胸豁达,气质清明。浮生如梦,他处在醉与醒之间享受自己。在东坡的词中,有他对上天宫阙的疑惑。有他对时间催人老这一自然现象的无奈悲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苏轼对宇宙的领悟,也可以看成对人生回答: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作者由此参透人生,但这种感悟并不令人感觉寒冷。苏轼此词无论写作手法或意境都属上乘之篇,有点醉人醉语,却美妙并富有哲理。“前人咏月诗词几可尽废,尚无后人可与比美”。
豪放词中写中秋苏轼为最,婉约词里当属纳兰容若。此词是容若写于中秋的吟月怀人之作,用词谴句,华丽清雅。
琵琶仙 中秋 纳兰容若(清)
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
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只落得填膺百感,
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夜寒吹裂。
“清辉了如雪”是闲逸公子纳兰容若的风骨。花径里戏捉迷藏,惹得梧桐簌簌落下,写少年往事。“轻纨小扇”忆婉约女子。“刚作愁时又忆卿”,语简情深。容若心思凄惋低徊。中秋月光照耀,本该是众家欢聚之时,容若心中却荒凉如大漠。吹裂紫玉萧也难散愁心,团圆的人共渡团圆夜,不得聚首的人,只好平添愁绪。
满江红 中秋寄远 辛弃疾(宋)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题为“中秋寄远”,主旨无疑表达佳节思亲。上片以“快”字点出情绪,又以“怕”字写出担心之意,作者独依栏杆望月吹笛,一声吹裂,笛声的清远激越,作者心中也是慷慨激昂,满心悲愤而无处可诉。后以“怜”字表爱月之心,上片一问嫦娥,妙语双关,明里关怀嫦娥之孤冷,暗中感伤自己之幽独。下片先写赏月之宴之酒之歌,后述赏月之人之叹之想,冀月圆说团圆,情溢字里行间。全词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辛弃疾是南宋主战派的将领,在主和派当权的情况下备受排挤,只能闲居乡里,借佳节明月寄寓情怀。明月在天,而自己一片冰心也只能浮于浑浊黑暗世界。嫦娥满头白发,实是作者“可怜白发生”,岁月已逝,壮志未酬。
中秋寄远,应是怀念远方的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当时辛弃疾的一些朋友都是和他一样饱受排挤打击怀才不遇的主战派人士。此词也可以理解为思怀远人,描写月亮只是渲染情绪,希望月亮长圆,人也能时常相聚。实是表达自己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
太常引 辛弃疾(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词豪放,尽人皆知,报国而无门的愁苦心结多在词中流露。但他的这首《太常引》确实浪漫婆娑。依托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词人借用神话传说织构出一个超现实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疑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与《满江红中秋寄远》中“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异曲同韵。
挡住月光的“桂婆娑”,或许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和金人的势力。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解出更广泛的象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词人利用神话,借助想象和逻辑推断来表白自我,实是用心良苦。
十五夜望月 王建 (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用“地白”二字,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是明月之想,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写出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月夜的寂静。夜深人静之时,秋露打湿庭中桂花。万籁俱寂,诗人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悠远,耐人寻思。
不独诗人,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天下离人千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但同是望月,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诗人怅然家人离散,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彻骨的相思。明明自己怀人,偏说“秋思落谁家”,将自己对月怀远的情思,表达得蕴藉深沉。
把酒问月 李白(唐)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明月的存在对于人间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宇宙之谜,而对于中华文化中的人生意识又是无法摆脱的心灵依赖,仰望星空,探问明月,是中国文人的郁郁心结。无限时空里的奇迹,引人神往而迷惑。明月在天,多使人生出“人攀明月不可得”的感慨,然而当你无意于追攀时,她许会万里相随,依依不舍。
圆月初为云遮,后露出娇面,该是何等光彩照人!宇宙无限引起诗人对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沧海桑田,人生况味,世事轮回,竟然全在月中。诗人从酒到月,从月到酒,从空间到时间,将人生与月韵反复加以对照,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写尽明月风情,尽显诗人孤高出尘襟怀。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唐)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此诗作于远放江州之际,在江州(今九江),白居易做了一个小小的司马,这时他已经四十五岁。被赶出朝廷,本来这算不上是沉重的打击,竟使他情绪一落千丈。虽然他的政治热情毕竟还没有完全冷却,但强烈的迁谪感磨损着他的心理,在那里写下了《琵琶行》,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因为琵琶女而“青衫湿透”。昔日荣耀而今沦落,诗人的心理反差于中秋之夜明月在天的一刻同样难谴。物是人非的情感,于时间的转换中逗出空间的转换,又于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鲜明的比照中,表露出谪居生涯的愁闷。本不喜白诗,却也为其情所动。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宋)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 嗣布。
文天祥历任湖南提刑、右丞相兼枢密使。为南宋收复州县多处。后兵败被俘只身逃脱,退粤继续抗元。因叛徒引元兵袭击,再次被俘,在元大都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酷考验,始终不屈,就义时仅47岁。他《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广为传诵。文天祥同辛弃疾一样有爱国情怀,但其事其情之慷慨激昂又非辛所能比。
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成就很高;擅书法,行草流畅劲秀,颇具韵度。这是回复董提举的一封书函。董提举请文天祥中秋赴宴,文天祥欣然应允,并表示了游赏的兴致。战乱中的国家在中秋节似乎可以给心灵放一个假,然而恢复国土的理想却在诗文中表露无遗。赤壁之游只会引发使人建功立业的感慨,而非物是人非喟叹。
大凡选明月诗,总脱不开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刘禹锡 (唐)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刘禹锡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与众不同。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也研究哲学,也笃信禅宗,他能通过哲学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为一种具有历史浓度的感悟。在巴山楚水这样的凄凉地区被弃置二十三年,他却把悲痛凝聚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
这首”玩月“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段。先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再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更重要的是此时身处贬谪之际,其心性之坦然,于中秋景中毕现,最后一句的感慨,并非是人自叹自怜,好景不长,人生难再的惆怅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任何人都是无法排遣的,况在仕途低谷。他能从有限的时空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上求得心理平衡而“此时立在最高山”的旷达狂放倒似“昔日刘郎今又来”的无拘无束。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文征明故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一直考白了少年头。五十四岁受工部尚书推荐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受到同僚的嫉妒和排挤,悒悒不乐。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这一笔法倒非常像他的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其中感慨留恋烦忧之心于沉稳中流泻而出。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寓情于景的抒情词作。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中秋节前夕洞庭湖雄伟壮阔、晴明澄澈的绚丽画面,抒写了作者光明磊落、冰肝雪胆般纯洁高尚的情操,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蔑视。
洞庭湖广阔无涯、优美平静,此间作者以世间万物的主人翁而自居,明写洞庭,暗合作者对南宋小朝廷腐朽黑暗政治的憎恶和不满。作者襟怀坦荡、识见超迈与乐观豪爽的性格,颇有居高临下,对投降派不屑一顾的气势。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事物写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反映出作者强烈的爱憎与美的理想。作者通过想象这一心灵的眼睛去探察客观事物内部的奥秘,凭借想象这一心灵的翅膀向着理想的境界起飞。句句有人,笔笔含情,达到了内情与外景水乳交融的妙境,颇显豪放气象。只是“不知今夕何夕”给人些许人生无所适从之感。
念奴娇 中秋 苏轼(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这。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咸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幡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是苏轼在黄州时写的,当时他仍在被贬滴之中。中秋夜万里无云,明月朗照,作者登高望月,面对广阔浩渺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引发无限想象,现实社会丑恶,自己人生坎坷,因而向往那虚无缥缈清静自由生活。这正是作者在苦闷时寻求解脱,自我宽慰的无奈之举,然而又是对自由生活、美好现实的追求。
这首词不同于“明月几时有”的旷达辽远,但浪漫气象,更能唤起读者的联想,而获取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倒是有一点,词中“今夕不知何夕”与张孝祥“不知今夕何夕”究竟哪一个是旷达哪一个是人生的无尽风波,真需玩味再三!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