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切入点,让文言文教学神采飞扬——由《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说起
作者:南京市江宁区陆郎中学 陈维强 时间:2008/10/16 16:51:1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446
新课程标准下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师生互动的课堂,重视的是如何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这就需要教师科学而艺术地处理教材文本,特别是选择好教学的切人点,设计好教学切入点,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
所谓教学切入点,就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平等对话的过程中,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教材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单元,乃至每一篇课文,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对话的平台,对话的结果并不重要,对话的过程和方法才是我们所关注的。如果对话的话题(切入点)选得好、选得准,就能发挥出教学杠杆作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自主学习,去探究发现,使阅读的信息、阅读的心理、阅读的主体状态这三个因素互相作用,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教师的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既能保证教学从一开始就以最经济的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还能保证文本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审视现今的文言文教学,课程改革的确为其带来了习习春风,自然也不乏喜人的成果。但深入地去看、去想,尤其是当你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去想时,谁也无法否认我们的语文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缺憾。姑且不必说其他的方面,单说课堂教学效率来说,语文教学虽然已逐渐摒弃了灌输式的课堂模式,但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现象。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语文课堂越来越热闹,但热闹的背后却缺少深层的东西,缺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学生的激情投入得不到真正的震撼,而语文课真正需要的情感、态度、意志、性趣等得不到真正的积淀,语文失却了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应有的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第五次教授《唐雎不辱使命》这课时,本人在切入点上作了一点小尝试,课堂上学生的反映着实让我感到欣慰。
二、案例描述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所记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起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标题是“唐雎不辱使命”,这个标题是否原作标题?请同学们阅读注释①回答这个问题。
生:不是,题目是后加的。
师:很好,这个后加标题是否合适,为什么?请同学们用5分钟读完全文后从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两个方面考虑。
(生读书思考,师巡视。片刻,生举手。)
生:这个标题很恰当,它不仅明确地指出了本文的中心人物,也准确地概括了全文的中心事件。
师:非常正确!有哪位同学根据他的回答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这个问题?
生(3):本文叙述了唐雎在安陵君委婉拒绝秦王换地要求,秦王不高兴的背景下出使秦国,并在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最后赢得了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师:一篇文章的标题之中,往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字词,这就是“题眼”,请问本文标题的题眼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
生:课文标题的题眼是“不辱”字,即“没用辜负”之意。
师:回答得很好!有哪位同学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不辱”的理由?
生:因为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生:因为唐雎完成了安陵君交付给他出使秦国的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生:因为唐雎不仅义正言辞地否定了秦王的责难,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恐吓,还用“士之怒”来反击秦王,最后要跟秦王拼命,最终使秦王屈服“长跪而谢之”。
师:非常精彩!
师:有哪位同学根据他对本文故事情节的理解,用四个字分别概括本文叙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出使缘由、否定责难、对抗恐吓、道歉夸赞
师:概括得非常准确
师:从“不辱”中,同学们是否读到了“不辱”背后的真正原因?请同学们结合阅读提示联系课文内容回答。
生: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
生:唐雎具有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精神。
师:回答的很好。不过联系课文内容还不够。
生:唐雎有胆有识。在面对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同时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
生:唐雎有胆有识。面对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以“布衣之怒”来对抗,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师:很好。
师:那在这场斗争中,秦王是怎么一个形象呢?请结合课文相关段落内容回答。
生: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
生: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他就用发号施令的口气,向安陵君提出“易地”,实际上以“换地”的手段来吞并安陵。可见他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
生:从第二段中可以看出: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并炫耀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
生:从第三段中可以看出:用“天子之怒”来恐吓,并对唐雎所说的“布衣之怒”,还不屑地说 “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可见其骄横狂暴。
师:现在我们来读一下课文,我们这样读:一二两组同学读秦王,凡是秦王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三四两组同学读另一个阵营,凡是安陵君与唐雎做主语的句子你们读。在读之前我请同学说说读安陵君与唐雎要读出什么语气?
生:沉着坚决。读出不卑不亢、大义凛然的意味。
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读时应表现唐雎视死如归、一身凛然正气。
师:两人可有区别?
生:安陵君语气弱一点,毕竟他对秦王还是比较害怕。
师:委婉一点,是吧。秦王呢?
生:强横。高高在上、以强凌弱的嚣张气焰。
师:是从头到尾的强横吗?
生:最后一节应该读出对唐雎的尊敬与害怕。带讨好意味。
师:关于最后一节,有两个版本。大家看一下屏幕(出示文字:先生坐,先生何至于此!),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多了一个先生。
师:大家小声读一下,比较一下多了一个词以后有什么不一样。
生:多了一个词感觉更显出了秦王的害怕。
师:重复一次可以感觉到秦王的哆嗦,是吧。现在请读秦王的同学选择一下,是读书上版本呢还是读屏幕上这个版本。喜欢屏幕版的举手。(出我料外的,只有3个人举手。)看来大家还是喜欢那个不怎么害怕的秦王,那我们就读书上版本吧。
(学生分组朗读)
师:好!那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生: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生:还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师:很全面。本文标题是“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无疑是本文中心人物,但文中安陵君也是一个重要的形象,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安陵君给我们的印象是怎样的一个君主形象?
(提示: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安陵君所做两件事)
生:聪明、有主见。能看清秦王换地的企图,并加以拒绝。
生:善于用人。选派唐雎出使秦国。
三、案例反思: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按常规教学的方式释词解句,一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据此,笔者设计了以标题切入课文,围绕标题,以标题中的“不辱”二字入手,引出“不辱”的含义,引出“为什么‘不辱’”,进而引出“不辱”的深层次原因是分析以及人物形象的概括和朗读语气语调的把握等。再结合课文教学的重难点设置一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答疑,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了学生阅读、思考、学习这篇课文。从二节课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听起来不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而且在比较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明确了课文的中心事件以及“不辱”的原因,并通过对唐雎人物形象的分析,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同时,通过对秦王和安陵君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任务。同时又践行了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教育理论上来说以标题作为切入点,符合心理学原理:注意,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对象,它作为人类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是指“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说明反映的对象和范围,集中是指反映的清晰性和深刻性,它们是注意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后者是指心理活动的焦点。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我们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及有意后的注意。在人类的注意这个心理活动过程中,首先表现为一种本能的无意注意,它是一种事先无目的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初级的、被动的注意。在语文的学习实践中,由于无意注意的存在,学生往往对强度大的刺激物和对比差异大的对象更容易引起注意,而标题和文本的正文排版,一般对标题用突出的、显眼的、比正文更大的字号,这就使得学生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刺激背景下,把视点和思维指向集中于文本的标题。但是,学生在对标题引起无意注意后,由于这种注意的无目的性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特点,使得学生很容易就放弃了这种注意,然而,标题之中往往寓含了作者传递的重要信息,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课文标题传递的信息迅速切入课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节课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比如在朗读指导时可以再放开点。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