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哀婉欲绝的孀妇悲歌——李清照《武陵春》的深层解读
作者:李正兵 陈立宏 时间:2008/11/2 10:54:3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102
古典诗词中言愁之作颇多,且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如贺铸“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之直陈肺腑;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妙置比喻;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之寓愁于景 …… 《武陵春》同是写愁,却能自铸机杼,别成一格,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话》),具有很高的审美品位和欣赏价值。
词的上片写愁容愁态,侧重对现实生活的本真感受,表现词人心灵深处的沉恸感情。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运笔细腻,挫折有致,一语三宕,既从反面写出了风吹花落,芳华委地的暮春凄景,又透露出词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日晚倦梳头”句,是说日色已高,而词人犹“倦”于梳头。这类笔法在词人的早期作品《凤凰台上忆吹箫》中亦有体现,“起来慵自梳头”即是。词人之所以连头发也懒得梳洗,是因为她的丈夫遥在远方。生离尚且如此无情无绪,死别带给作者的精神创伤可想而知,更何况给她带来深哀巨痛的远不止和丈夫的永诀!复又亡国之哀,流离之苦。因此,这句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寄寓着词人内心的悲泣。“物是人非事事休”句,犹言今非昔比,悲不禁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这里的“事事休”,大致因为国破家亡、夫死身嫠、颠沛流离等。此时,劫后余生的词人万感交集,该有多少事情要诉说,又该有多少痛苦要倾吐,而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说起,万语千言又可谁语?正当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句,用流泪这一鲜明的细节表现了词人难言的心酸,具有一股撼人心旌的艺术魅力。歇拍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的句子,词人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宣泄。
词的下片写愁情愁怀,侧重心理活动的细腻挖掘,表现词人短暂自慰后的深重失落。
张炎在《词源》中说:“词与诗不同,合用虚字呼唤。”李清照深谙其旨。词的下片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起伏转折,回环跌宕。“闻说”两句,是说词人打算逐波寻春,聊藉悲情。事实上,词人原来就很喜欢荡舟,少女时曾有“藕花深处”(《如梦令》)的荷湖游;结褵后又有“独上兰舟”(《一剪梅》)的思夫游;甚至连做梦也有“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的逍遥游。然而此时忧深愁重,再“泛轻舟”怕只会寻春不见春,消愁徒增愁了,于是寻春念头顿时消弥。人未及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诸多愁苦,唯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上片“欲语泪先流”的原因,至此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此外,结拍两句,也是蜚声词坛,盛传人口的千古名句。词人独具匠心的把抽象的“愁”物质化、形象化,从而使抒情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更加突出、更加鲜明、更加深刻。总起来看,词的下片把词人在特殊环境下瞬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武陵春》一词,词人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独特感受出发,寓邦国大事于生活场景之中,借个人琐事抒发她关心时政的忧思,将时代与自身无限的悲愁用巧妙的手法融进有限的艺术境界,从而使词人那种不能言明、难以排遣的身世之悲、家国之思、飘零之痛得到了深刻的传递与表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普遍的社会审美意义,从而形成了李清照“感愤时事之作”的独特风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