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教育产生大师的时代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1/3 15:29:45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23
  有感于谢晋的去世,写下这一让人痛心疾首的题目。
  上影女导演黄蜀芹说“谢晋导演是中国电影的民族魂”。这个评价可能高了点:即便大师,都不一定够得上“民族魂”的标准。纵然“民族魂”每每与政治偏见联姻。
  何况倘若与国际接轨,在全球化背景下来审视,谢晋离大师也还有一定距离。但在特殊环境的制约下,他能够胆识俱全拍摄出《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一类的电影,谓其大师似绝不为过。
  比起歌颂专制的《英雄》、粉饰太平的《印象•刘三姐》来,良知给人的震撼要远远超越那种形式主义的“视觉冲击”、文化痞子式的“天人合一”。
  生命不息当战斗不止。谢晋大师没有名正言顺地将其生命的彩虹消失在他所钟爱的电影“沙场”上,以胶卷审视这片富有政治特色的神奇土地;而是鬼使神差地泯灭在一个曾经有过辉煌的“孩儿王”基地——春晖中学,用生命为其逐渐暗淡的历史划出一道流星般的瞬间光华。
  春晖中学本是一个大师汇萃的学校。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匡互生、张孟闻、刘薰宇、吴梦非、冯三昧、杨贤江、王任叔、范寿康等都曾为春晖的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蔡元培、何香凝、黄炎培、沈仲九、沈泽民、舒新成、俞平伯、陈望道、李叔同、张闻天、柳亚子、刘大白、叶圣陶、胡愈之、张大千、黄宾虹、吴觉农等都在春晖的土地留下深深的足迹。
  唯其如此,近代以降,教育界有“北南开(南开中学),南春晖(春晖中学)之说。
  这些名实相符,知名度远远超过谢晋大师,且令谢晋大师相形见拙的大师,今天尚在人间,春晖中学的百年校庆必定异常灿烂。
  不幸的是历史无情,当年盛况不再,一如杨慎之临江仙词云:“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据好友著名杂文家吴非先生说:“跑了不知多少历史名校,发现校史陈列室内‘陈列’的能够真正称得上名人,并能够为学校撑足台面的,居然大多是民国时期培养的文化教育精英!”此在教育界应该是一个具有共性化的“认知”。
  当然,在举国应试的形势下,知道仅有体制下的特级、骨干教师,高考、中考状元炮制抑或培养者,教坛新秀,XX劳动奖章获得者……实在不足以为学校取得“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名校效应,从教育利益圈的意淫中暂时解脱出来,毕竟是一种进步。就斯而言,春晖中学百年校庆邀请1937年14岁时进入春晖中学读书的谢晋先生,值得称道,尽管谢晋进校那时一群白马湖作家或曰学者早就“飞鸟各投林”。
  在北大与清华都以“大学乃‘大楼’之谓也,非‘大师’之谓也”为“宗旨”的今天,春晖中学没有大师,那是顺理成章的事。就像盆景——春晖之方寸之内见北大与清华甚而至于华夏应试教育王国之大千世界。于是乎,春晖中学延请谢晋出席其百年校庆,便不由自主地打上了梦想重振昔日雄风,或重现囊者形势之“留白”印记:我的“祖先”可“阔”多了!
  梦想终究是梦想,时下的春晖中学能在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里高考“过独木桥”的荒唐教育游戏中执应试之牛耳已是幸甚至哉了。只是有望成为百岁老寿星的谢晋不意在故乡与世长辞。
  一个本来大师云集的“风水宝地”彻底“告别教育产生大师的时代”,其另一面则是“消费”大师或准大师的时代之来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俗语云:“七十不出门,八十不留夜。”八十五岁高龄的谢晋逆势而动,在经历了老年丧子、发妻安装心脏起搏器之余“鞍马劳顿”,为自己的母校“添砖加瓦”,令人遗憾地躺在了白马湖畔,永远地睡着了。
  安息吧,谢晋大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