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经典作文精选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1/15 16:34:0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3520
    但成年后,经历过职场,经历过一些世事人情之后,我们会发现,那才是真正的《红楼梦》,人生就是如此:生活其实在原处。世界真小,才是我们常常发出的感慨,人情世故的冷暖,才是我们常常要琢磨的课题。而真正的人生智慧,也不是大起大落,大开大合,而是能让平庸凡俗的生活开出花儿来,变得多姿多彩。
    真正的贵族,其实是精神上的一种气韵,一种审美化的人生态度,有诗词、丹青、音韵和各种爱好润泽,外在的物质生活才能给予人幸福感。纵使世事无情,能夺去所有外在的东西,财产、地位、容身之地,但夺不去的是永远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发现乐趣的精神。平凡困苦的生活里,还能给自己一个洁净的环境;拥挤挣扎的境遇里,还能保有一颗温和高贵的心,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大智慧。能够体会生活在原处,是我们成熟的一种标志。
  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度”人之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自有人类以来人人都在以己度人,不是一个命题所能局限。《世说心语?雅量》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后世渐渐演变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君子小人互相以心度心,这世界愈发七彩纷呈、耐人寻味了。君子与小人区分何在?唐代文豪韩愈一言道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人心不同本质上乃道德修养不同,这便有了高尚与卑下、有德与无德,亦即人格大相径庭的两类人。不过世易时移,人世间之道德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因而对“心”的阐释亦大相径庭。
    佛教有“入佛界易,进魔界难”,不过那是另一层次、另一境界的事,与普通人所谓“君子”“小人”不可同日而语。
    处道德峰巅抑或道德谷底谁有谁的心机,这就是难“度”所在。君子小人乃相对    而言,难免互有彼此,历史老人常为难以分清而忍受尴尬。人之修德仿佛逆水行舟,稍有松懈就溃退千里,故“君子”可以是候补“小人”;“小人”也可为候补“君子”。  
    度:忖度,推测,归属于认知范畴。“小人”人格卑下,用以度“君子”,往往指称人家的高风亮节为作假,甚至蓄意混淆黑白。若小人履君子要位反指君子为“小人”,那就发生人间悲剧了,焚书坑儒之类即在于此。君子对小人如此不放心,那么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会怎样?君子因睿智而见毫发,因悲悯而循循善诱,因宽容而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一般也不把事情看大,还给予改过机会——宽容归宽容,是非归是非。
    “小人”乃“君子”的磨刀石,刀与磨刀石同在,万古不移。
  亲密有间 
       一个萝卜一个坑”——这俗话说得非常的妙趣。亲密而有间,应当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了。如果不是这种状态,那么,一个坑里有着数个萝卜,亲密固然是亲密了,但它们的形态就一定是十分逼仄的。既然农民种田都讲究“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科学道理,那么,在人际关系之中,不讲合适的距离,一味追求亲密无间,显然也不会是合理的。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叫《妙不可言的距离》的科普文章,说太阳和地球现在的距离是最妙不可言的:如果离得比现在近了,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可能都会因为过热而死光;如果离得比现在远了,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也会因为过冷而消失。可见,大自然的客观规律里,就在讲究一个合适的距离。亲密而无间,距离消失了,紧跟着而来的,很可能不是甜美的感受,而是毁灭的恶果;亲密而有间,只要不是过分的疏阔,精彩往往无穷。
    如此联想到亲子、夫妻、婆媳、情人、友朋、职场等等许许多多的人际关系,固然都需要适度的亲密。但很多时候,矛盾的产生,却并不是因为矛盾双方的互不理睬,而是因为矛盾双方的距离靠得太近了。
    英国女作家弗琴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子》如此说:“女人,要有自己的一间房子”。伍尔夫说的“房间”,虽然是针对女人的,但其实它延伸的意义却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间房子,放置属于自己独自品尝的喜怒哀乐。而早在南宋时期,咱们中国的辛弃疾就已有话在先,“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这不就是在提醒人们热爱应该有度,亲密不能无间吗?
    亲密有间,妙就妙在距离的美感。水中望月,雾里看花,隔帘观美人,深山探珍宝。一切的一切,迷人的魅力,莫不在于神奇的距离效应。
    人生一世,无间亲密固然可喜,但“有间”亲密,却拥有了一种更为曼妙的境界!
  来而不往亦礼也
      人与人之间交往,只要出于真诚自然,有来有往,礼尚往来,是很正常的.一旦形成刻板的规矩,非此即彼,违逆不得,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就往往背离了礼的本意,不啻为一场灾难。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主客二人在餐厅门口谦让着:“您请!”“您先请!”“您—先请!”这时如果没有一方勇敢地承担起“非礼”的恶名,一直如此礼让下去,大家只有不要吃饭。这当然只是笑谈。而生活中另一种礼尚往来,可就让人笑不出来了。据报载,国庆长假期间,婚礼茂盛,有人七天之中收到喜帖十多张,送出红包近三千元。貌似公平的礼尚往来,受到伤害的是相对贫弱的群体。
    “来而不往非礼也”出自《礼记?曲礼上》。同样论礼,荀子却说:“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转换成现代语言,就是向弱势群体倾斜。风往暖处吹,水向低处流,总之在荀子看来“来而不往亦礼也”。
    人之来往难免有施有受,拘泥于有来必有往,交往起来会很困难。施者先存了一个求回报的念头,透着虚伪;受者担着欠债须还的重负,受之不爽。感动中国的歌手丛飞,在长达11年时间里,资助178名贫困山区儿童,付出300万元,自家一贫如洗,身患癌症负担不起医药费,临终捐出角膜,给他人带来光明。去世后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奖奉献奖的白芳礼,从74岁到九十高龄,靠蹬三轮车攒车资捐助失学儿童,相当于蹬三轮绕地球赤道18圈,先后捐资35万元。他们可曾想到过回报?冰心老人在晚年受到各方关爱,每年都要收到几百封祝福的信,她已无力回复,在文章中她说过一句心底的话:“施者比受者更为有福!”表达的也是“来而不往亦礼也”的道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