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恨又可怜的周朴园
作者:侯锦红 时间:2008/11/28 16:14: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50
在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时,我按照惯性思维归纳: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典型,他自私、虚伪、凶残、冷酷无情。第二天,我收到一张小纸条:“老师也太武断了,其实,他也是又许多无奈的,他也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一般人本性所为啊。再说,周朴园也穷,穷到除了钱以外,他一无所有了。希望老师以后能从现实生活的角度让我们自己有发言权。”看了这段文字后,我思考了许久: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描述
后来,我用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共同重新“认识”周朴园。得出如下共识:
一、事业上,可谓功成名就,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周朴园,一个富有的人,是一个贵人。几十年的拼搏,自己成为董事长,也是社会上的好人物。但我们不欣赏他发家创业的手段:靠故意叫江堤出险,淹死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扣300块攫取人生的第一桶金,可谓残忍至极,丧尽天良;叫警察开枪打死30个工人来镇压工人运动,可谓凶狠残暴,毫无人性;用钱收买败类平息工人罢工,可谓用心险恶,唯利是图,不择手段。
二、爱情上,曾经拥有,如今一败涂地。三十年前,他与侍萍有个一段纯洁而真挚的爱情,可他懦弱的性格最终断送了这段爱情,他的母亲逼她娶了个虽门当户对却没有任何感情的富家小姐,这段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后来,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周朴园又娶了年轻的繁漪,这个比他的儿子周萍大不了几岁的年轻女子,耐不住周朴园把她关在房子里的寂寞,受不了没病却被逼吃药的痛苦,把自己炽热的感情投向了周萍,成了周萍的地下情人。她与周朴园只是名存实亡的夫妻。周朴园是可悲的,他的婚姻是不幸的,除了曾经的侍萍,他没有收获爱情。所以,他极力美化侍萍,编织了一个美丽的谎言,他自己就活在这个谎言里。而侍萍的到来,就有如一把利刃刺进他的心脏,揭穿了他的谎言,撕碎了他的梦。
三、亲情上,虽说有三个儿子,但个个不如他意。大儿子周萍生性懦弱又残忍,可以说是三十年前的周朴园的翻版,甚至与自己的继母有着乱伦的关系,这是周家的耻辱;二儿子鲁大海,只有血缘上能说是周朴园的儿子,实际上,两人阶级立场对立,水火不容,对这个儿子,他是不抱任何希望的;小儿子周冲思想进步,与其父亲的思想格格不入,自己父亲把闹得最凶的个人鲁大海开除了,他却站出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怎能不让周朴园伤心呢?儿子们的或懦弱或背叛怎能不让他心力交瘁,伤心苦闷?
周朴园是一个可怜的穷人,他穷得除了金钱以外一无所有。
整节课,学生表现的非常兴奋。课后,学生们都说对这堂课很满意,并提出希望以后能增加讨论内容,少一些纯知识的传授。
思考
这个案例说明,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会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我认为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大语文活动,应突出语文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功能,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应实现四个“走向”:一是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二是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三是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四是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
以上是我近年来思考的问题,或许在正确理解新课标之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不可否认,这也正是解决问题的源泉所在,源活则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课标精神,才能解决好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无成就、学生学无兴趣的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