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我的文言教学故事

作者:杨铁柱  时间:2008/12/22 11:50:0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76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文明,后人要想了解就必须从众多的文言作品中去寻找答案,因而文言文教学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说明”都对学生提出了“由词句掌握到内容概括再到鉴赏评价”的具体要求。近几年高考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考查也较之以往有所变化,更加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能力,翻译部分更是由以往的2题增至3题、5分增至8分,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文言教学中,我深深意识到要想改变文言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我们的教学不妨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
  1、听说相结合
  文言教学应鼓励学生“多说”。除了回答问题、口头翻译课文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用文言作为载体来说话,指导学生从中体会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结构的特点及运用原则,进而将所学的文言知识同实际运用相结合,加深巩固与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有针对性的鼓励学生用文言来进行自我介绍等一些简单内容的表述,指导他们用文言的语法规则去表词达意。这样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和“说”的兴趣。
  与此同时,其他同学也应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留心听取他人的发言,留心文言句式、语法、词语等的使用是否合理,对不合理之处加以指正。
  这样,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都是文言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有效地避免了“一人发言,众人清闲”的情况,保证了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2、读
  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兴趣,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增进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者感情、艺术特色等的整体把握。因此,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通过教者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使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这是文言教学历来重视强调的教学环节之一。
  我认为,“读”不仅指课堂教学中的诵读,还应包括在文言课堂学习之外的扩展阅读。如今高考越发注重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教材中的文言课文是远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还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展文言实虚词的掌握数量,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短到长”的规律,指导学生先从一些篇幅较短、主题突出、故事性强的文言书籍(诸如《聊斋志异》、《古今笑林》等作品)入手,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归纳中心意思、概括作者观点、把握作者情感的能力。当学生树立了一定信心,对文言文阅读不再厌烦,能够对文言作品的内容较为准确地把握时,我又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去阅读一些篇幅较长、内容相对复杂的文言作品。
  此外,针对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的文章多以人物介绍为主的题材特点,我还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人物传记类的文言作品(诸如《史记》等)。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以往学生做文言文阅读题时出现的读不懂文章内容的情况。学生读得懂,做起题来自然“得心应手”,得分率也会有所提高。
  3、写
  文言教学中的“写”包括三个部分:
  (1)写“读后感”
  我指导学生进行课内课外阅读,根据他们自己的分析与理解,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从作品内容、作者观点、人物形象、作品语言、表达技巧等角度,任选一个或多个进行鉴赏,进而提高他们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人物形象的品评鉴赏能力。
  (2)“文白互译”
  在当前的文言教学注重翻译训练的同时,我们不妨尝试进行“逆向训练”,即用文言的形式翻译现代文。教师可指导学生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培养他们翻译的兴趣与自信心的目的出发,从翻译意思相对简单、字数较少的句子开始,重点考察他们对于高考经常考察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随后,再不断增加翻译的难度,由考察单一的知识点到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设题考察。
  例如:用三种文言句式翻译“我被他打伤了”这个句子
  此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一些常见的表达被动语意的句式的掌握情况。很多同学可能仅仅会用“吾为其伤”和“吾为其所伤”当中的“为…”和“为…所…”的句式来表达被动的意思。除此之外,原句还可以译成“吾见伤于其”和“吾被其所伤”,其中的“见…”和“被…”同样可以表示被动的意思。这样,不但考察了学生对被动句式的掌握情况,还增加了他们对于其他被动句式的积累。
  这样的训练也适用于主谓倒装、宾语后置、宾语前置和介宾结构后置等倒装句式的翻译。此举的好处在于“文白对照”、针对性强,学生可以及时地发现自己在翻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加深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熟悉强化文言句式语法的理解与运用,有效地提高翻译能力。
  (3)“文言写作”
  对于古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我还适当地安排学生针对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几次小篇幅的古文写作训练,以此来全面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以上几点认识,均得益于我对于文言文、文言文教学的重新思考。最初的文言教学,我只是按照“课前预习,课上带领学生诵读,分析字词、课文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但不久便发现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教学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文言教学成了“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我发现:虽然文言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但文言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和今天有遥远的距离,与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存在着“代沟”;加之在现代汉语普及的今天,学生接触和使用的都是“普通话”,缺乏文言使用的环境与氛围。这些因素导致了学生对于文言句式、语法运用缺乏透彻的理解,无法自如的运用,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仅限于“入眼”、“入耳”,很难“入脑”、“入心”。学生读不懂文章内容,无法正确地解答问题,缺乏自信心,学习兴趣不高,文言教学自然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不同的语法规则、不同的实虚词汇,古汉语对于学生来说无异于一门全新的语言。既然是全新的语言,何不从另一门语言——英语的教法当中去寻找突破?
  既然英语教学提倡从“听、说、读、写”四个角度入手,强化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与水平,那么文言教学是否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提高呢?于是,围绕着强化文言词汇的掌握、文言语法规则的运用、文言阅读整体把握能力、翻译能力等教学目标,我进行了以上几点教学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各项文言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过此次文言教学尝试,我深深意识到:
  (1)自己在最初的文言教学中,仅仅看到了文言教学与现代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这一整体中的统一性,却忽略了文言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没有意识到“特殊的教育类型要用特殊的教学方式来解决”。
  (2)当今的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的创新意识。面对教学当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是否敢于“推陈”、勇于“创新”,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
  (3)教师不能将目光仅仅局限在所教学科这一单一的教学领域,应“拓宽视野”,用联系的眼光、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科内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多渠道、多方式地推动教学工作新的发展。
  (4)此外,教师应真正地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好恶,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消除师生间的“代沟”与“隔阂”,要勇于将一切学生感兴趣的积极因素大胆引入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激活学生。
  以上便是我在文言教学中采用“听、说、读、写”相结合的一些教学感悟,希望这能成为引路的一扇门,能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汉语的学习更感兴趣些,品味到它四溢的芳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