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40年前听的一堂语文课

作者:贾志敏  时间:2008/12/26 16:02:0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77
  在人们呼唤“让语文回家”的当今,我油然想起40年前听的由陈老师执教的一堂语文课。虽说事隔多年,我却记忆犹新。
  陈老师教的是课文《砂轮的启示》。文章不可谓不精彩。它叙述的是“沙粒在被聚集粘合做成砂轮之前,是一堆被风轻轻一吹就四散飘零的散沙,没有丝毫抵御能力,更别论斩钉截铁了。但这些散沙一旦被有机物组合之后,脱胎换骨作成了砂轮,就好像注入了新的生命,成为了坚如磐石、其利断金的刚强整体。”文字很考究,结构颇严密,思想性更是显而易见的了。
  来自四面八方的听课者不下五百余人。摩肩接踵,济济一堂。
  陈老师对教材的钻研是深刻的,理解也属全面。课堂上,老师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课文里的知识点嚼得又细又碎。欠缺的是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少让学生读和写,讲和练,更谈不上质疑和问难了。
  叫人意想不到的是,课文的作者朱伟伦也在场听课。还被邀上台,请他抒其感言。作者还是个20出头的青年。他步上讲台,腼腆地说:“老师分析得十分精辟,我很钦佩。其实,我在写的时候,似乎没有想得那么多,那么深……”
  原来如此,闻者释然。
  由此,我想到了当今的语文课。
  课改以来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问题也伴随而生: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泛语文”活动以及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等,都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执教者比较多的是在讲解教材,其实,是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说者,使出浑身解数;闻者,却听得索然寡味。长此以往,语文教学效果不好是必然无疑的。
  叶圣陶先生早在70年前就说过:“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课文作例子,教孩子说话和写话。”“课文,只是例子而已。”凑巧的是,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教师节前夕,也说了类似的话:“你们(指学生)不但要学到课本里的知识,更要学会表达。”真有同工异曲之妙!
  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
  一种是“教教材”,另一种是“用教材教”。“教教材”的结果,一定是不分主次,不论巨细,面面俱到,样样都抓;“用教材教”的结果,必然是教学目标明确,训练内容丰富,教学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
  两句话看似仅一字之差,其实,它们泾渭分明,是两种教育思想的截然不同的表现。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在“教教材”,还是在“用教材教”?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