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考试语文大纲

作者:不详  时间:2009/1/18 8:49:4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96
  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课标实验版)——语文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Ⅲ。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定语文科考试内容。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必考和选考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一、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A
  (三)语言文字运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7)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运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注:每一个错别字扣1字,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二、选考内容
  选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3)探究文本中的终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2009年高考考试大纲——汉语文
  Ⅰ。考试的性质和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汉语文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考生参加考试的必考科目。汉语文考试大纲是根据汉语文教学大纲制定的,具体体现汉语文考试的性质特点,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
  汉语文是我国民族学校面向少数民族学生开设的一门通过讲解汉语文章,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并进行相应的德育和美育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民族学校,汉语文与民族语文一样是具有法律规范意义的必修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明确规定“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这就为民族学校汉语文课程的设置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还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我国民族学校的汉语文课程的名称、性质、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指导原则等都作了法律规范。《汉语文》课程的设置,《汉语文教学大纲》和《汉语文考试大纲》的制定都要依据此法。
  Ⅱ。考试的内容和范围
  一、汉语基础知识及运用
  1、通用教材中所涉及的常用汉字的音、形、义
  2、常用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包括一般词语、短语、成语、关联词语)
  3、病句的识别与修改
  4、句式的识别与变换
  5、造句、扩句、缩句
  6、语句的排列与组合
  7、常见修辞方法的识别与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
  8、标点符号的使用
  二、文学常识与文体常识
  1、能掌握与通用教材相关的中外著名作家,作品及所处的时代等常识
  2、能掌握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常识
  3、能掌握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诗文的名句、名段
  三、现代文阅读
  能够阅读分析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散文、小说。
  1、理解文中基本的和常用的词语
  2、能够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3、能够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4、能够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5、能够说明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
  6、能够了解和认识文章的修辞方法
  四、作文
  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并能达到以下要求:
  1、切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
  2、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3、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4、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考试方式: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限定用时为150分钟。
  试卷包括Ⅰ、Ⅱ两卷。第Ⅰ卷汉语基础知识为单项选择题,试卷类型有A、B两种,每个考生只答一种。第Ⅱ卷包括阅读、作文两部分,阅读部分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问答题等题型;作文题型以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为主要形式。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sdot2882 于01-24 17:15发表评论: 第1楼
  •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