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博爱,诚信自尊——浅析孔乙己的人性道德观
作者:石门县罗坪中心学校 罗家海 时间:2009/2/16 19:22:2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607
一、至善博爱
文章第七段中孔乙己与小伙计有这样一段对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读罢不禁令人顿生一种敬佩感,孔乙己那种待人的赤诚无人能比。文中接着描写了一段小伙计的心理活动:“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这小伙计比起孔乙己的赤诚就相差遥远了。尽管如此,孔乙己等了许久,还是很恳切地说道:“不能写了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当小伙计不耐烦的说出了“茴”字的写法时,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神情,将两个手指的长指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茴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这样一段精彩的对比描写,把孔乙己的心里蕴藏着挚爱的火花点燃了,他有一副帮人帮到底的火热心肠,别有一番“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的滋味在心头。
然而,孔乙己的献爱不仅仅看中了小伙计,文章第八段中作者对孩子们围着孔乙己要豆吃的描述,更是体现出孔乙己的爱心的大跨越。当孩子们围住孔乙己时,他便给孩子们茴香豆吃。孩子们一人一颗吃不够,引来孔乙己那份迂而拙的“慌”和“罩”,以及他那尽人皆知的“多乎哉,不多也”的话。孔乙己是否要从孩子们走散是的笑声里寻求些什么?可以看出:只有在孩子们中间,可怜的孔已计才寻求到了一点点温暖的感情。
这两段的描述,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孔乙己身上闪现的至善与博爱,也使我们知道:他的至善与博爱也是从封建文化的孔孟之道中学来的。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对于孔乙己来说,怎么做人,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他是彻头彻尾地去遵循孔孟经书中的定格的。
二、诚信自尊
文章第五段段末的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但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孔乙己为什么把不拖欠酒钱看得那么重,记得这么仔细?从孔已己的角度理解,就不难体会,他是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这一句“品行却比别人都好”是多么的至高无上,一句“不出一月,定然还清”是多么的坦然豁达,谁又不为他的诚信,质朴和忠厚而倾倒呢?在当今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者有多少呢?再看看孔乙己的道德品质,怎不让人顿生敬佩之情呢?
文中还写了孔乙己为窃书一事辩解,他的辩解是有一套的:“窃书不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他的不屑置辩的神气,他的之乎者也之类,甚至他最后说的“跌断,跌,跌……”,能说他每次的辩解都是在掩饰劣迹吗?不是。这辩解想他是要寻来个“自尊”——一个读过书的人的自尊。
回到但丁所论的人的“向往”与“爱”,人的“本性”与“欲望”,再评估一下孔乙己的“人性道德”观,不妨可以总结一下:孔乙己所向往的不全是为了想爬上去,而孤芳自赏。更重要的是让世间多充满一点爱,消灭一切罪恶。孔乙己的爱也不仅仅是停留在发一点慈悲,更重要的是让诚遍天下,让人与人之间多增进一点互信感,这样和平共处的欢乐,才是纯真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