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滨县2008年初中语文优质课验收评选述评
作者:淮滨县教研室 刘淮玉 时间:2009/3/1 20:08:5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64
1、参赛学校和参赛老师都非常重视此次语文优质课评选验收工作。
通过了解,此前,学校都按照县统一要求,在校内进行了一轮评选,在评选的基础上推荐,基本上杜绝了以往谁想要证书谁参赛上课的弊端,起到了大练兵、大提高的作用。各承办学校在验收的安排组织上,也都编写打印了日程表,时间、班级、授课老师一目了然,非常便于操作。不少学校还不失时机的组织本校语文老师参与听课,充分利用了这一学习借鉴的好机会。参赛老师更是高度重视,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做好充分准备,在条件比较简陋的情况下,制作了简单的教具、范读录音,有的还制作了较好的课件;作课时更是全身心的投入,以极大的热情和最佳的竞技状态,使课堂教学效果尽量理想化。
2、学习借鉴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
评选验收中发现,80余节语文参赛优质课中,有一半的课采取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尤其是展示课上的特别多。还有一些借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东庐中学“讲学稿”的模式。当然还保留了一些本地传统的“讲、学、练”的教学模式。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都体现了一个总的特点和趋势,那就是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被调动起来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显著增强,合作探究学习则体现了较为科学的组织性,分散自由学习则体现了较为有序的自觉性,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老师基本上退到了幕后,适时进行引导、点拨、提示和答疑,主导作用发挥较好。这表明,近年来不少学校组织老师远赴山东杜郎口等地考察学习,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更新和提高。
3、课型多样,异彩纷呈。
80余节语文参赛优质课中有阅读课教学、作文课教学、复习课教学、综合性学习课教学和专题课教学等,可谓是历年来优质课评选验收中课型最多的一年。每类课型中既有从教多年、教学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也有从教不久就脱颖而出的青年教师。在每类课型中都有不少出类拔萃的好课。课型众多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县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教研活动中,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正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入,教科研的能力正在不断地提升。
4、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实践卓有成效。
参赛优质课中,有一定数量的课打破了常规的做法,独辟蹊径,上出了特色,上出了新意。如有的上了一类文体的专题阅读课,借鉴东庐中学“讲学稿”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融入了自己对文章阅读体验、阅读方法的思考,设计了适合学生“学”和教师“导”的方案,把学生带入了高效率学习的境地;有的上了古诗文阅读欣赏方法总结课,积累自己多年的经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总结出方法步骤,再把方法步骤运用到学习中去,由学会一篇进而会学多篇,使学生受用终身;有的老师虽然也上了回头课,但目标不同,侧重点有变,立足于文章优美语言的欣赏或写作方法的借鉴,老课有了新学头,学生有了新收获。这些打破常规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县一部分老师已不满足于平庸的语文教学现状,正在积极地思考和不断地探究,努力地体现出自己的教学特色或风格。
这次语文优质课评选验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和商榷的问题:
1、文本挖掘与拓展问题。
语文新课标颁布尤其是推行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文本的阅读与拓展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反映在课堂上,那就是大凡文本阅读课都有拓展,拓展几乎成了新课堂的标志。究竟阅读探究与延伸拓展孰轻孰重的问题有些搞不清楚了。一味地求新、求全、求热闹,不管文本的问题解决没解决,不问学生有没有所得,所得多少,常常匆匆地跳过文本的阅读而进入热闹的拓展延伸,结果是头重脚轻,背本逐末,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和重要残缺。这次语文优质课的评选验收也发现了这一现象,有些课文本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真正地解决就进入了拓展阶段,虽表面热闹,但效果不佳。这也就提醒我们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要视需要和必要而设计,文本的阅读和探究这第一位的任务和目标要完成好、落实好,在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必要情况下再考虑适当的拓展和延伸。
2、课文重上要让学生得到些什么?
这次语文优质课的验收评选从报名、学校初选推荐到县级验收持续时间较长,许多课是不能与正常的教学进度同步了,于是就有不少老师上了回头课。遗憾的是这些回头课大多都是按照上新课的模式按部就班的上的,学生学过了一遍,很多问题都是有问必答,出口便答,群口便答,很是热闹有气氛。但要从课堂效率方面发问,这样做有多大好处呢,仅仅是为了老师拿个证书吗?要说回头课也不是不能上,关键是看怎样上。上回头课时是不是要深入考虑一下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是不是要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一下,是不是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到新颖有兴趣,让学生得到一些新知识、取得一些新收获。这样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会把回头课上出新内容来,也就会让学生走出“吃剩饭”的乏味从而走进“新感觉”的胜地。
3、范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环节吗?
这次语文优质课的验收评选发现,有不少老师在上阅读课时,都不约而同的设计了老师范读这个环节,作为听课验收者,听多了就会有所发问,是不是阅读教学每节课都需要的老师的范读呢。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许还需要,而对于一般的学生甚至老课重上的学生来说,我想就不甚必要了。范读会行成老师的“先入为主”,会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会变成老师的“翻版”,更有甚者还会以讹传讹,总而言之,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培养的。是不是应该由老师提示,学生探讨尝试该怎样读,这样一个探讨尝试的过程,不就是一个思考理解文本的极好的过程吗,其效果我想应该要比老师范读一遍要好一些。这可能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4、为什么要上单纯的展示课呢?
这次的参赛课有不少是学习杜郎口模式的展示课,包括相当数量的综合性学习课,基本上都是整堂的展示,学生在准备比较充分的基础上或说、或唱、或演,气氛甚是热烈,展示甚是尽情。但听后也不尽有所发问,为什么都愿上展示课甚至是比较单纯的展示课呢?我想主要是作课者认为学生活动面大,气氛活跃,有看点,能给听者以赏心悦目之感,也代表了杜郎口模式最精彩之部分。所以争相愿上也能理解。孰不知这种比较单一的模式听多了除了让人难以甄别评选以外,也令人感到遗憾,因为听者,不仅想听“热闹”,更想听“门道”。如果作课者能活学活用杜郎口经验,采取“小步子、快节奏”的办法,在一节课中既有组织、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又有学生展示小结的过程,优化交替,尽可能多的展现杜郎口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岂不效果更好,岂不就让人听出了“门道”。
5、课堂上学生的掌声是不是应由刻意到必然?
课堂上师生教学表现出精彩之时,多数人产生共鸣,认同感、赞赏感油然而生,掌声自觉响起来,这绝对是好事,可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促使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教学效果得以增强。但刻意地追求掌声,效果似乎就不太好了。课堂上老师或提示、或号召,有的甚至怂恿,掌声有时是大作了,课堂顿时是热闹了,但掌声和热闹的背后是什么呢,是做戏和虚无,是“酒不够烟来凑”的蹩脚。课堂上学生的掌声应该由刻意追求到自然产生,应该是学生精神真正愉悦心灵由衷震颤的必然生发,这样掌声才有其价值和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更精心,教学艺术更精湛,课堂驾驭更精熟,完全靠教学的精彩去赢得,而不是靠老师的一厢情愿去求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